近年來,多所大學接二連三地爆出抄襲事件,而且有好幾起是涉及校領導或院士的抄襲,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
在當今中國學界,抄襲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引人注目的往往只是具有新聞價值和轟動效應的案例。還有更多其他未受關注,或者沒有被揭露出來的抄襲。前不久,我曾聽一位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大學教師說,現在比抄襲更可怕的是,論文中數據造假已有蔓延之勢。有些研究生做不出實驗成果,為了通過答辯按時畢業,只好捏造實驗數據,蒙混過關。他非常希望我能通過一定的渠道,讓大家知道這種現象,引起高層的重視,否則發展下去,中國學術真的不堪設想。因為抄襲往往是照搬較好的觀點或論述,消極影響還有限,而實驗或數據造假將禍害無窮。尤其是醫學方面的研究實驗和報告,如果數據造假還可能置人于死地。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學術界確實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急于趕超的中國學術界,也許必經這么一個膨脹和動蕩的階段,才能真正走上發展的康莊大道。而只有逐步使大家都遵守學術規范,凈化高校的學術環境,才能讓學術活動走上正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小冊子,我們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便購買了200多冊,分發給每位教師和研究生人手一冊。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也出版了《高等學?茖W技術學術規范指南》,從事學術的師生都需要分別好好讀一讀這本指南。
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界都沒有一本簡明的學術規范讀本,對如何引用、如何注釋、如何列參考文獻等,多數初入道者只能靠閱讀前人論著的寫法加以借鑒。于是,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學者,不同導師指導的學生,在論著規范性方面差異頗大。現在,有了一本內容精審、界定明確的學術規范指南,相信對凈化高校的學術風氣很有助益。
有論著被抄襲或被剽竊的學者,對此類學術不端行為都很氣憤。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或殫精竭慮寫出的文字,被文抄公輕松地拿去,那感覺有時不亞于家里的東西被小偷竊走的心情。而且,其他不明就里的人,還以為某一觀點或表述是抄襲者的原創加以引用,自然讓被抄襲者不爽。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將這種行為揭露出來。我自己的論著被抄襲過的多了去,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較真,至今也沒有找過任何一位抄襲者算賬。有一所名牌大學的一篇博士論文,其中有許多內容和文字抄襲了我寫的《福建教育史》(1996年出版)一書。該論文2004年以專著形式出版后,不止一個人發現了其中的抄襲(其實是剽竊)問題,我查對后,剛開始可以說是“作者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也已經有人寫出了揭露文章,只是我有點不忍,且忙于各種事務,因此一直沒有讓其拋出而已。
有道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抄襲將埋下永久的隱患。即使一時發現不了,或暫時沒有人揭露出來,但內行人一眼便看得出它到底是否比前人提供了多少新的東西,哪些部分是抄自何種論著。且多年以后,總有做學術史回顧的人,會廣泛收集同一專題的研究論著,還是很容易發現有抄襲問題的論著,將其釘在學術史的恥辱柱上,F在互聯網發達,為抄襲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為查找抄襲行為提供很大的方便。因此,要在學術界討生活,應該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引用他人論著注明出處,應該是起碼的要求。
如何減少抄襲現象,關鍵是整肅學風。加強學術規范宣傳和教育,對揭露出來的抄襲現象嚴加懲處,使大家認識到,抄襲終將得不償失。我以為,在中國,還很需要向大學生和研究生講清楚,不是像以往寫政治學習心得體會那樣,為保持一致往往照抄文件且很少注明出處,寫學術論文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語言,引用他人的論著一定要注明出處。否則,觸犯了學術禁條,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增強引文意識,遵守學術規范,不僅是一個遵守《著作權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避免重復勞動的問題,而且是關系到中國學術成熟化、科學化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陣痛和大家的努力,相信中國的學術環境終將得到凈化。■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1年第12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