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托關系、走后門的風氣盛行不衰,許多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陷入“人情困境”之中。同時,中國人向來好面子,或者說面子觀念特別強。林語堂曾說:面子、命運和人情是支配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三位女神。在講究人情、關系和面子的人情社會中,評審論文采用匿名是一個辦法,因為可以讓評審者更加客觀和自由地評判論文的水平到底如何。
也有學者認為學位論文特別是博士論文的匿名評審是對評審人的不尊重。只要是真正的同行,大體都知道某一單位哪位比較著名的學者在研究什么,基本上可以猜出是哪位高人指導的博士論文。越了解學術動態的人,越能夠判斷出論文的導師是誰。既然讓我評審了,又怕我知道是誰的弟子的論文,豈非不相信我會秉公辦事?而且,因此主張博士論文不應實行匿名評審。
不過,我認為,學位論文采用匿名評審,至少有一點好處:評審者看到太差的論文,可以裝著不知道該論文的導師是何許人,攔掉水平最次的論文。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如果沒有匿名評審,劣質論文很可能暢行無阻。
現在的學位論文,特別是有的高校部分學科的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已經容易到什么程度,可能許多人都想象不出來。我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情況,有所大學某一學科的碩士論文答辯,一個答辯委員會一個上午時間竟然安排了20位以上的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給每位碩士生陳述論文的時間是5分鐘,提問和答辯時間不超過5分鐘,有的甚至只有3分鐘。這樣的答辯基本上是走過場,只是一個形式。那位學者說,他都不敢叫他低年級學生去聽這樣的答辯,否則,其他研究生看到答辯如此容易,就不會認真撰寫論文。
自然科學的學位論文我不很了解,只知道不少大學通過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理工科的學位論文優秀率都很高,比人文社會科學的優秀率高很多,經常是在50%以上,個別學科甚至優秀率在90%以上。據說,全國醫學學科的學位論文比例特別高,如果自己學校的學位論文不給優秀或者答辯分數不高,連工作都不容易找。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多數論文都以優秀通過。至于是不是真正優秀,其實大家心中都有數。
文科呢,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因為文科比較容易走江湖,部分人的學位差不多是混出來的。人文社會科學要將一個問題研究深入一點,總要有相當的篇幅才能論證或闡釋清楚,F在有的文科的碩士論文只有一兩萬字,比我過去寫的學士學位論文還少;博士論文的篇幅比臺灣地區許多碩士論文還薄許多,讓人感到從內容到形式都沒有分量,但是,一個個都拿到了博士和碩士學位。
古話說:學好如登,學壞如崩。總體上要讓學位論文水平掉下來太容易了,而要讓其再升上去可太不容易了。僅僅實行匿名評審很難真正提高學位論文的水平,但可以防止最壞的情況出現,即讓學位論文達到最起碼的要求。
另外,現在不少課題申報也實行匿名評審,好處自然也是防止人情的介入。課題的匿名評審最應看重的,一是選題,二是“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其他任你說得天花亂墜,都不如這兩個因素重要。例如,有的課題論證說:“本課題負責人畢業于某所著名的‘985工程’大學,獲博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參與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2項。近年來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12篇,參編專著1本。”但是因為匿名,無法核實其真實性,為一些夸大其詞者鉆空子,致使部分根本沒有研究基礎的申報者獲得了立項。當然,有的課題申請人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相關研究論著,并列出了代表性論著目錄,只是省略的作者名稱,用百度便可以輕易地搜索出作者為何許人。
更有甚者,還有在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獎的評審中也實行匿名的,這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還有點意義,對著名的學者,特別是著名的成果,那是毫無價值,匿名只能說是形式,或者說有點類似于“蒙眼游戲”。由于真正突出的科研成果到報獎的時候,多數同行專家比論文和課題更容易知道是誰做出的,因此成果獎的評審沒有必要實行匿名!觯ㄗ髡呦祻B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2年第1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