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記者 徐治國 來源: 發布時間:2012-10-15 14:45:15
一個美國民間組織的生存樣本

 
5月底6月初,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外交政策研討會”,讓來自全美約200名中國留學生有機會與美國政界、教育界、學術界、企業界、商界、軍隊以及新聞界的精英代表面對面,就當前中美兩國政治、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展開為期三天的對話。
 
中國駐美國大使張業遂、美國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以及美國卡特政府時期擔任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等悉數到場。
 
布熱津斯基作為主講嘉賓在這次研討會開幕式上總結說,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強國,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如何共同面對和承擔重大挑戰,聯手解決全球性問題,就需要兩國人民彼此互相學習,加深了解與合作。
 
今年已是第九屆“美國外交政策研討會”,其主辦方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每年6月前后都會在首都華盛頓舉辦這一盛會,以幫助中國的留學生更好地了解美國及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而該研討會只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諸多項目之一。
 
特殊的“委員會”
 
上個世紀60年代,時值中美兩國外交“凍結”的年代,兩國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往來。一些希望中美兩國關系有所改善并得以發展的商界、學界和政界的領袖和專家學者走在一起,他們主張中美之間應該積極對話,通過學術和商業上的合作來增進彼此了解,達成共識。正是基于這種強烈的愿望,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得以成立。這些人物中包括美國“三大中國通”中的兩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羅伯特·斯卡拉賓諾和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當代中國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鮑大可教授,以及政治學家白魯恂等等。
 
作為一個謀求促進美中兩國相互了解的非營利性的跨黨派民間組織,它秉承了無傾向性、平衡和多樣性的原則。其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公共教育和文化教育致力于增進彼此相互了解和交流,主要開展對公眾的教育及宣導。
 
進入1980年代,隨著中美兩國外交正;,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將交流范圍擴展到公民事務、藝術體育等領域,之后10年又涉足立法、經濟建設、城鄉發展、基礎建設、公共健康等諸多領域,從而保障了交流的可持續性和議題的豐富性。
 
發展至今,該委員會已經擁有超過750名全美各界精英個人會員以及70多個企業會員,他們在中美兩國交流和對話中貢獻著自己的真知灼見。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早期中美兩國之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規范的組織機構和有力的資金保障之外,在現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副會長白麗娟(Jan Berris)女士看來,“會員多數是來自公民事務、商界、學界,甚至前政府官員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對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成長都是有利的”。
 
如和中國有淵源的美國前總統卡特、老布什等都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顧問。會員或理事會成員中還包括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上屆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以及諸多前內閣成員。
 
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員、美國布萊恩特大學副校長楊洪教授看來,“特殊”成員的存在,保證了該委員會與政府的溝通頗為深廣。“基辛格、布熱津斯基、趙小蘭等重量級人物都能參與其中,可見其資源很是豐富。”
 
任何社會形態、任何組織似乎只要與政府掛鉤,就有豐富的資源可享。盡管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特殊的“身份”和交往的人員不可避免地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作為一個民間組織,其獨立性是無法否認的:沒有任何政治傾向,不依附于任何部門,當然每個會員都有自己的政治傾向。”楊洪說。
 
調整部署
 
有著美國“智庫”之稱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從成立至今穩步運轉的40多年來,在兩國對話與合作中發揮著其他組織無法取代的作用,已經成為開展美中交流的一個最主要的組織。
 
以往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公共教育和宣導層面,一些交流與對話項目也僅僅局限在高層,話題主要圍繞公共政策領域。盡管這些項目確實在幫助美國人了解和認識中國、促進兩國外交正;倪^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進入21世紀,這些項目已遠遠落后于雙方和時代發展的需要。為了彌補這一點,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又在三個主要領域作出了重要部署。
 
關注決策者。開展的項目主要包括國會議員或國會工作人員代表團訪問中國、兩國省市領導互訪交流、為中國官員和使館工作人員提供決策者導航計劃,以及為美國軍方組織一系列有關中國問題的項目。
 
從經濟與文化再到環境與健康,其目的是讓美國政界走進中國,讓美國政府在制定對華政策時有所取舍,從而更加客觀和理性。到目前為止,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已經組織了十幾批國會議員或工作人員代表團訪問中國。
 
中美建交30多年來,彼此都有認識誤區,消除這些誤區也一直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努力的方向。因此,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這一方向上的部署被認為是其在中美之間致力于構建建設性關系的最為核心的項目,其目的是確保決策者以及軍隊領袖對中國的了解,拓展他們在中國社會、文化和歷史等方面的知識面,增強在這些領域的交往與對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斯蒂芬·歐倫斯表示,訪問中國雖然不能馬上解決問題,但增進了解就是好事。
 
不僅如此,“這些項目能夠通過參與者的影響力以及媒體的介入來提升我們的工作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白麗娟說。
 
關心下一代。從公共學者到中美杰出青年,再到學生(中美學生領袖交流項目、美國外交政策研討會)等不同年齡層次,委員會在人才項目上做足了功夫,其核心是致力于為兩國下一代杰出的青年領袖創造富有成效的交流機會。這些項目彼此有機銜接,競相互動,為每一位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例如2005年啟動的中美杰出青年項目,旨在培養既有興趣又具備潛力扮演重要公眾知識分子角色的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幫助他們加深與開拓對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了解,運用其知識去使政策與民意更貼近實際。
 
“該項目不僅給參與者提供一個認識政府部門如何運作以及政策如何出臺和實施,并與美國政府部門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而且能夠不定期到中國了解中國各政府部門如外交部、商務部、國防部等各大部委的操作和運作。”該項目的首批入選者楊洪清晰地記得,“其誘人之處在于項目并非在灌輸思想,而是讓你去主動參與和了解你感興趣的問題,隨時可以與政府官員和決策者進行溝通對話,了解最前沿的問題,這可能是與中國國內一些項目的最大差別所在。”
 
同時,為了加深項目參與者與中美政策決策者和民意領袖的關系,提高美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項目成員還帶著項目所取得的成果走進社區,與社區居民圍繞美中之間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美國公眾來了解美中關系的發展及其重要性。
 
“這些活動,政府是不會去做的,個人和學校也沒有能力去做。長此以往,公眾受益,政府也受益,普通民眾了解的多了,政府的政策執行起來就容易多了。”楊洪說。
 
聚焦前沿。現實中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經濟、環境、公共健康等全球性議題的討論和交流項目也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關注的焦點。如正在進行的經濟對話項目,其目的就是讓兩國的經濟學家就影響雙邊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展開討論,而取得的富有成效的交流成果對于兩國的決策者和金融領袖都有利好的一面。
 
委員會也對環境領域加以重點考慮。例如2005年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和2008年中國的汶川大地震讓兩國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委員會通過組織雙方的交流互訪,就災后重建和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方面吸取經驗教訓,更好地服務于當地政府。除此之外,還有教師交流與對話項目,以期拓展雙方老師的視野,豐富教學技能,共同分享成功的經驗。
 
縱觀目前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實施的眾多項目不外乎兩點:一是以人為本,二是時事熱點。
 
白麗娟認為,作為美中兩國交流和對話領域的重要引領者,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優勢在于具有隨時執行創新性項目的能力和適應最新、最前沿需求的靈活性,從而為中美兩國的專家學者提供雙方感興趣的資源并共享。
 
第一站
 
近年來,每有中國領導人造訪美國,其公開演講第一站往往是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所負責的招待宴會上,這足以證明該委員會在中美外交領域的地位和顯示度。例如,今年年初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之際,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就與美中貿委會一起,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聯合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午宴,共有600多位嘉賓出席,其中包括現任美國政府的內閣成員、前政府高級官員、前駐外大使、商界精英及重要社會團體的負責人等。
 
歐倫斯指出,這些年來,每當中國國家領導人來訪時,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總會設法安排這樣大規模的歡迎宴會,并邀請中國領導人發表政策演講。這是中國領導人與美國社會各界直接互動交流的重要機會,對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政治互信極為重要。
 
“委員會最成功之處就是體現了不同文化、不同國度、不同政治體制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實現民眾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楊洪說。
 
中國青年學生對于該委員會也十分贊同,一位留美學生徐竟說:“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牽頭各種項目,在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溝通平臺,對于增進彼此的了解,尤其是贏得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的理解,增強其組織的影響力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毫無疑問,在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的今天,保持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這一渠道的正常與通暢顯得更加重要!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2年第10期 文化)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