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基因農業網組織了一場品嘗轉基因玉米的科普活動,引發了兩位知名人士方舟子和崔永元在網絡上的大辯論。
慎重看待轉基因
個人認為這是好事,至少可以引發更多的關注,促進轉基因的科普。盡管兩位知名人士都在網絡上有強大的影響力,但他們的知識背景,從事的職業卻各不相同,注定這場辯論不是對等的,或者說不是一場針對轉基因技術和產品本身的科學辯論。
并不具備生物學背景的崔永元可能有這么幾個目的參與這場辯論。首先,他自己對轉基因懷疑,想通過辯論了解更是事情真相;其次,他認識到目前社會大部分民眾對轉基因也是懷疑甚至恐慌,他想通過辯論,來幫助民眾消除這種恐慌;蛘邇蓚目的兼而有之。
以崔永元做央視調查節目這么多年的經驗,我相信,他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和主流專家面對面討論,他一定能很快理解什么是轉基因,為什么需要轉基因。這場辯論,后來轉移到爭論我們應該以什么方式進行科普,我覺得也挺有意義。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說話做事的方式,我們可以毫不留情的批評對方內容的錯誤和事實的出入,但我們應該尊重彼此說話做事的方式。名人尤其更應該寬容做到這點。
轉基因也就在最近幾年才被普通公眾所關注,估計因為字面的理解,被許多人視為洪水猛獸,其實在學術界,更多的被稱為遺傳修飾生物,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F在鬧得很多科學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知名人士選擇性轉發關于轉基因的錯誤看法,毫無疑問會加大普通民眾的恐慌。以崔永元的影響力,他可以很容易驗證這些發表言論的人是否是領域內靠譜的專家,是否代表主流觀點。當然領域外的人士也可以發表看法,包括錯誤的看法,但崔永元應該理解即使這種看法可能代表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但可能并不是主流的觀點,負責任的個人和媒體更應該慎重,而不是推波助瀾。
轉基因是否代表了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崔永元作為中央媒體的著名主持人,一定知道“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確定的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也是農業領域唯一一個重大科技專項,是我國政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解決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是中央政府綜合無數專家,學者的智慧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國家行為。
我清楚的記得,2003年科技部和農業部召集了數百位專家在國家行政學院連續討論了幾個星期,我作為剛剛畢業的年輕老師,也參與協助整理相關文件,而這只是無數次討論中的一次。
2012年,全世界范圍內有28個國家種植了1.7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整個中國的耕地面積還多。過去17年,轉基因作物的面積增加了100倍,而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大國,目前不但已經遠遠落后于美國,也落后于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
因為化肥,農藥以及雜種優勢的利用,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的糧食保持了連續增長的態勢,以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種糧食增長是以高投入和巨大的生態代價獲得的,我國目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超過了世界的30%,而農業的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們環境的最大殺手。這種高投入獲得的高產出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其增長也接近極限,F代生物技術(其核心就是轉基因技術)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手段。
記得我曾經問過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布勞格先生,第二次綠色革命將會是什么?他毫不猶豫的說,是生物技術,這位曾到訪中國20多次已經長眠的偉大科學家也把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希望中國在生物技術的發展上聲音更大一點。但至少目前來看,我們的應用已經大大落后了。
簡單的說,通過轉基因技術,我們可以做到少用化肥,少打甚至不打農藥,生產更加高產更加優質的糧食來滿足我們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們所熟知的轉BT水稻,就可以少打農藥,從而減少農藥殘余,讓我們的水稻更加安全。黃金水稻,品質更加優良,可以提高維生素A源的含量。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27億的少年兒童存在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每年有幾十萬因此而死亡,他們中有超過一半都是以水稻為主食,而如果黃金水稻得以推廣,他們每天食用60克水稻就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從本質上講,黃金水稻和崔永元現在推廣的“給孩子加個菜”項目一樣是一個人道主義的慈善項目。當然轉基因還可以讓農產品更加便宜,比如我們國家現在大量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就是因為其更便宜和產油量高而被加工廠商和普通民眾所歡迎。
推進轉基因科普
目前我們國家進口轉基因大豆的量已經是我們生產量的4倍之多,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們不進口轉基因大豆,我們將面臨無油可吃的局面。所以方舟子堅信崔永元的這個“加菜”慈善項目一樣會使用轉基因大豆油。當然我理解方舟子是想通過質疑這種方式告訴大家,在中國的今天,幾乎沒有人能避免使用轉基因大豆油,因為它不但價格便宜,更加安全而且不可替代。比如相對于價格昂貴的花生油,它存在黃曲霉素超標的概率更低,而黃曲霉素是一種強致癌物。
在方舟子和崔永元這場辯論中,崔永元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這不是崔永元的勝利,卻是社會的悲哀。同時也提醒我們,我們應該更加負責任和更加積極的科普,并且要有更多的人來科普,F在社會有一種普遍而且奇怪的現象,任何觀點和結論出來,不管是誰提出,反對總能首先贏得掌聲。所以我理解崔永元的詰問,“哪個科學觀點是以‘世界權威機構認定’來當論據的,只有電視購物和小廣告才這么忽悠的。”但,即便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也無法了解所有的科學事實,每天發生和遇到的事情太多了,你如何快速的做出判斷,除了依賴公認的權威機構幾乎別無選擇。
我們需要判斷的是,哪些機構是權威機構。我們可以這樣對權威“機構”排序:教科書的結論>知名國際機構的結論(比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國家科學院等)>被多個國際主流期刊證明了的結論>知名科學家的觀點(我們千萬別把有一個博士學位的都當知名科學家)> 知名科普期刊的文章。
司馬南在這場辯論中作為旁觀者感慨:“須知,科學結論并非來自于‘少數服從多數’”。我深以為然,司馬南作為一個非科學專業人士,但他以他所一貫堅持的科學精神,認為方舟子所堅持的代表了主流科學觀點,并相信之,值得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社會知名人士學習。
轉基因科普就是一個少數人說服多數人的過程,正因為艱難,才體現了其意義。中國玉米遺傳育種的奠基人李競雄先生培育了中國到今天為止推廣面積仍然是最大的玉米雜交品種,并引領和發展了中國的玉米遺傳育種事業,可以說他的貢獻不亞于雜交水稻對中國農業的貢獻。我曾經和一位前輩科學家感慨為什么李競雄先生在遭受了如此殘酷的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之后仍然能如此堅持,這個科學家給我的回答,讓我震撼,“一個人如果明明知道那是對的,而不堅持,他會更痛苦!”■
(本文作者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