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見習記者 孫愛民 來源: 發布時間:2013-8-1 12:19:37
感受別樣的北歐小國

 
“信是千湖國,港灣分外多,森林峰嶺立,島嶼似星羅。”這是郭沫若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訪問芬蘭后留下的美妙詩句。
 
作為北歐國家,芬蘭給國人的普遍印象是經濟發達、高福利、地廣人稀、千湖之國、清潔的空氣、寒冷而漫長的冬季、桑拿浴、諾基亞、圣誕老人……芬蘭因此而聞名,而又不僅限于此。
 
六月下旬,筆者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走訪,對芬蘭有了別樣的認識與感受。
 
綠色:國家的主色調
 
飛機在赫爾辛基上空盤旋,從窗口向下俯瞰,一叢叢綠色圍繞著星羅棋布的湖泊。這個素有“千湖之國”美稱的國度,國土面積中的70%是森林,10%是湖泊。
 
從赫爾辛基乘坐火車前往老工業城市坦佩雷的路上,鐵軌兩側滿眼的綠色令人晃眼。整齊的草坪、郁郁蔥蔥的樹林從窗口迅速掠過,但迎接眼球的依然是大片大片的綠色。我想起了芬蘭國家形象宣傳冊中的一句話:我們的國旗是藍色與白色的,但我們的國家是綠色的。
 
在赫爾辛基市中心,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公園。這些公園安插在首都的各個居民區、商業街、寫字樓間,成了公用的后花園,市民可在工作、生活之余蜷在綠色世界中休憩。
 
隨行華人朋友告訴筆者,芬蘭現在的清新環境來之不易。就在幾十年前,芬蘭也像很多國家一樣,飽受環境污染的困擾。
 
二戰后,芬蘭要償還高額的戰爭賠款。為了盡快還清債務,芬蘭加快了工業化的速度——在這之前,芬蘭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為了發展工業經濟,芬蘭大力發展冶金、金屬工業、造紙業。有一項記載是:15個船廠晝夜生產,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前蘇聯造出了500艘船只。
 
工業化速度提升、出口加速擴大的背后,芬蘭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首先水質發生了變化,凡是臨近造紙廠的內陸水域或者造紙廠下游的水域被污染并釋放出難聞的氣味;由于水域被工業廢水污染,魚類減少,甚至不能食用。污染同時也波及芬蘭灣,從那里捕撈上來的魚都帶有很重的油污味道。
 
“為了還清賠償,芬蘭的國民與環境做出了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犧牲。”阿爾托大學的一位教授在介紹這段歷史時發出這樣的感慨。他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黑暗期”:“那時天空中不時會出現霧霾,只是霧霾中沒有沙塵,都是工業和汽車排放的廢氣。”雖然那段歷史一定意義上也是芬蘭人的驕傲——芬蘭是二戰后唯一還清戰爭賠款的國家,芬蘭民族也因此變得更加團結、有民族自豪感,但生態上的傷痛讓他們記憶猶新。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還清賠款的芬蘭開始大力整治環境問題、極力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全面的立法、嚴格的執法、高科技應用、國民素質培養等手段相繼發揮功效,環境問題在80年代出現了好轉,90年代時工業生產徹底實現了綠色轉軌,綠色也已經深入人心。
 
在赫爾辛基,人們有一個堅持了幾百年的傳統:在夏季將地毯拿出來用海水洗滌并集中晾曬。我在一處海邊目睹了市民集體清洗地毯的場景,也感受到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就在細微的生活細節中。
 
集中洗滌點像一個停船的泊位一樣深入港灣,像這樣的點在荷蘭首都就有幾百個。在體驗海水洗刷地毯的過程中,主人告訴我,他們不僅直接用海水刷地毯,使用的洗滌劑還是從白樺樹中直接提取的,而這種洗滌劑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對海水沒有絲毫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這種傳承了幾百年的技術與傳統也將要壽終正寢。環保組織的謹慎與堅持給政府部門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他們不容許任何哪怕是有一點污染風險的液體流入大海”。
 
信任:社會的存在根基
 
芬蘭社會的根基是一種彼此間相互的信賴。在各國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度評比中,芬蘭毫無爭議的名列前茅。
 
記者團此行訪問了多家高等學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幾乎在每個部門筆者都會向接待的官員、教授詢問該國如何保證科研項目中的經費不被濫用而發揮最大功效。所有人聽到這個問題后都有點瞠目結舌、不知如何作答,而所有人的答案又有著驚人的相似:我們信任每一個申請項目的研究組都能將科研經費用在合適的地方。當再追問有沒有什么具體的規定與法律保障時,他們的回答都是“NO”。
 
在負責應用科學項目審批與分配的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一位接待官員告訴我:我們是一個只有550萬人口的小國家,如果這么一個小的民族國家內部都不相互信任,我們就更不能在世界上生存了。
 
信任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生存之道,而在赫爾辛基,我也親身感受到這股清新的信任陽光帶給人的溫暖。
 
正值赫爾辛基市建市周年活動,我在一個小攤買了一個具有芬蘭特色的紀念品,材質是芬蘭常見的白樺實木、圖案則是麋鹿。后來由于個人原因,我想將紀念品退掉。
 
拿著包裝好的紀念品,我戰戰兢兢地來到小攤處,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小攤主一眼就認出了我,問我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還是想再來一個。我道出個人緣由后,小攤主毫不猶豫地拿出50歐元交給我,順手將紀念品接過直接放到貨堆里邊,并用帶著濃重芬蘭語口音的英語問我:您還需要別的嗎? 我已經無法接招了。
 
退貨對中國的小商販來說是一件及其不愉快的事,人們通常會仔細檢查商品是否受損,有的甚至會打出“概不退貨”的招牌。芬蘭小攤主的100%零成本信任讓身處異國的我感到從未有過的人際交往輕松感。
 
一位在坦佩雷工作多年的中國教授向我道出了他對芬蘭式信任的認識。“在芬蘭,人與人交往的前提是我相信你是一個好人,做生意猶是如此,這樣就省去了很多的時間與成本;然而在中國,人們在做生意時先是假設對方是一個好人、講誠信的人,然后通過交往與生意往來證明我的假設是否正確。正確,那就繼續生意;錯誤,就成了一錘子買賣,甚至一錘子也完不成。”
 
平等:教育的核心價值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芬蘭的一家名為芬蘭男子性別平等協會的男權組織。該協會在2009年11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芬蘭男性比女性更懼怕家庭暴力:雖然芬蘭各大城市都有安全庇護所,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保護和暫時住處,但由于男性自尊心強,不少男性受害者在遭受暴力后,較少尋求保護。雖然在嚴重家庭暴力中男性受害者較多,但安全庇護所里卻很少見到男性。該協會認為,在性別歧視問題上,男性應和女性得到同等的關注,以尋求真正的男女平等。
 
雖然早就聽說芬蘭社會特別注重人與人的平等,但看到這則信息時仍然感到不可思議。而此次芬蘭之行,讓我切身感受到了“平等”一詞的含義。
 
教育平等是芬蘭教育聞名世界的一大特色。讓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這也是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
 
芬蘭前任總統哈洛寧是一位女總統,她在《2007年:高科技在芬蘭》一書中指出,芬蘭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男女能平等享受各類教育。教育水平的提高使芬蘭婦女在許多領域取得了與男子平等的地位。聯合國發表的一項有關2008年世界婦女參政狀況報告顯示,芬蘭是婦女參政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當時芬蘭內閣的20名成員中有女性12名,占60%。
 
記者團訪問的研究機構、教育推廣機構、政府部門中,負責接待的官員是十之有八是女性。難怪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男女平等差距調查報告的最新數據顯示,芬蘭在男女平等方面居首位。
 
平等在芬蘭不僅體現在男女性別中,更是深入到民族、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等各個層面。記者團的一次聚餐安排在一家泰國餐館,記者們在點菜的時候習慣性的伸手打了一個響指招呼服務員。一名來自泰國的服務員走過來禮貌地跟我們說:在芬蘭餐廳,打響指是不禮貌的行為。
 
一名在芬蘭留學的博士告訴我們,在芬蘭不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哪怕是在街邊賣藝、乞討的人,也穿得很體面、自信滿滿。
 
我在一個商業區的路口看到過一位用裝水的酒瓶奏樂的民間藝人。他身邊站著十幾個行人在欣賞表演,幾乎每個人在聽完一段后都安靜的走上前去、半蹲著將幾個硬幣放進藝人擺放的帽子里,演奏者總是從專注的表演中抬起頭來報以微微一笑。
 
在那一刻,我感到那位民間藝人不是在街頭賣藝,而更像是在一個大殿堂里表演獨奏;停下腳步觀賞的行人也不是在施舍,是在花錢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
 
平等,已經彌散在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3年第07期 沿途驛站)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