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學時,老師曾進行分組辯論:到底什么是美國?美國究竟是外來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為一體的“melting pot(大熔爐)”,還是人們保持獨特文化積極融合的“salad bowl(沙拉碗)。當時,一直不能理解兩者的區別。
但只有在親歷后,才對美國分外有感受。
多元融合:存在即合理
在美國,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種族和文化的多元性,每個人都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
的確,走在紐約的街道上,無論你是戴著紅色頭套的蜘蛛俠,還是高舉“免費擁抱(free hug)”的微笑少年,又或是華盛頓廣場上即興街舞的黑人小伙兒,都不會招來異樣的眼光。
在這里,存在即合理。
堪薩斯州恩波利亞州立大學在每個學期都會組織“國際學生節”。
在這里,筆者嘗到了日本學生花了一整夜包出來的幾千個壽司,沙特學生費時一天烤出來的幾只大羊腿,韓國學生穿著韓服的華麗舞蹈和搞怪的跆拳道,阿拉伯地區的學生講述婦女為什么除了臉,其他部位都要遮蔽起來。但讓筆者失望的是,只有中國學生的攤位提供的是餐館做的外賣。
當然,多元化還體現在無論你多大年紀,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筆者在恩波利亞州立大學上課的時候,上課的有8個人。其中有一位是30多歲的超市營業員,一位是60多歲中長發的“拉風”老先生。
但這還不是最稀奇的。
學校的瑜伽課一上來就讓人驚掉了下巴。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正在教學生做弓式瑜伽。
Patty Jo Thompson已經73歲了,但她仍喜歡別人叫她“瑜伽媽媽”。
她曾告訴我,自己想活到120歲,繼續教瑜伽。在美國,她可以做到。
創造力:喚醒孩子的幻想
美國的創意文化有近乎荒唐的色彩。
大猩猩金剛爬上樓頂,泰坦尼克號?吭诮稚這都不是動畫片,是密蘇里州Branson小鎮的街邊建筑。
而圣誕節來臨時,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后告訴圣誕老爺爺自己的愿望。歌曲中的雪人也會復活,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幻想。
商場也是擴展想象力的勝地。
紐約時代廣場上的迪士尼店中真的有“魔法鏡”。只要拿著藍色羽毛魔法棒在店里的梳妝鏡前一揮,嘴里念著“魔鏡魔鏡,誰是最美麗的女人”,鏡中就會播放《白雪公主》動畫中魔鏡的場景。而密蘇里州Springfield市的Bass Pro野外裝備商店也成了孩子們的野外生存體驗基地,里面有真的鱷魚池、麋鹿、山洞,給予每位顧客一份逼真的野外體驗。
更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文藝復興集市(Renaissance Fair)。每到開市的時候,方圓百里的人們都會穿上文藝復興時期的衣服,化妝成白馬騎士、身著華裙的白雪公主或者是可愛害羞的小飛俠,為濃厚的傳統文化添加了無限創意。
人際關系:熱誠與真實
美國人熱愛交流。剛到美國的時候,筆者經常會被迎面走來的陌生人一句“What's up(你好嗎)”搞得手足無措。
學生宿舍非常人性化。學校每層都安排了宿舍管理員,一般由學生兼職。每周,這些學生管理員都會組織各種溫馨的小活動,大家一起做游戲、談心,加深整個樓層之間的交流。
每逢大節日,整棟宿舍樓還會邀請大家一起做紙杯蛋糕,或者是簡單地發放冰激凌、看電影,打破班級與專業的界限,加強學生之間的感情。
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人們會首先選擇相信別人,而不是懷疑。
在美國,像賽百味、麥當勞等快餐店的飲料都可以隨意續杯。但每個人都在購買自己的飲料,而且很多人會選擇買大杯。而國人則可能會想出更加“聰明”的辦法,選擇兩個人買一杯無限續杯,或者購買小杯。
有一次,我在家門口買了一雙Maurices的雪靴。靴子上是可愛的愛斯基摩花紋。但一個多月后,由于踩雪過多,雪靴開膠了。我剛開始不敢去店里問,因為按照中國的慣例,靴子已過保質期。
后來我順路進去問問店家可否幫忙修鞋,但沒想到店員立即對我道歉,并解釋店里發貨去修時間比較長,我可以選擇換一雙新鞋或者全額退貨。但由于這款型號已經沒貨了,我不得已只能選擇退貨。
走出商店的時候,我很沮喪。但轉念一想,如果在國內,穿了一個多月的鞋就算爛了也絕對不會得到全額退款,更不用說是一處小小的開膠。
在我家門口有一家Goodwill二手商場。我和室友最初一直堅守著中國人的“操守”,總覺得買二手的會很臟或者很丟人。
但過了不久,我們發現周圍的鄰居都會進去買些家用。于是,我倆有一天溜進去一看,便收獲了一臺5美元的超大電飯鍋、一臺25美元的嶄新自行車以及一根5美元的壘球棒。而這些東西直到我們離開還很好用。
漸漸地,我們也開始發現各種二手市場的好處。
每當周末的時候,總有人在街上貼出“庭院舊貨出售(yard sale)”或者“車庫舊貨甩賣(garage sale)”。這便是我們周末的逛街項目之一。
教育:免費的公共設施
美國有著非常健全的文化、教育、體育等公共設施。
各高校的圖書館大多向公眾免費開放,同時各地有自己的公共圖書館。因此,無論走到哪個圖書館,你都會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或是牙齒剛長齊的孩童津津有味地讀書。
而且,恩波利亞州立大學的圖書館中,一進門就有免費取閱的報刊欄。里面放著幾十份免費的《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每天早上上課前,我都會去拿一份《紐約時報》。
而且,學校圖書館也針對學生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不僅有免費的機房、咖啡廳、獨立的交流室,還有學生寫作指導中心。學生如果需要人指導自己的論文寫作,就可以預約過去修改自己的論文。
有人把美國比作一個時刻在運動的民族。
很多高校的體育館都是免費向在校生開放的,里面有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球類場地和游泳池。而相比之下,北京高校的羽毛球場都飆升到50、80元1小時,試問有多少學生可以每天去健身?
消費主義:1個美國人=9個中國人
我看到的不只有美國的美好,也看到很多讓我懷念祖國的地方。
正如紀錄片《愚昧年代》中所說的,美國所宣揚的消費主義已經深入骨髓:一個美國人平均消耗的能源是中國人的9倍,肯尼亞人的50倍。如果全球65億人都像美國人一樣消費,那么我們就需要5個地球。
白天走在堪薩斯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幾乎空無一人,因為所有人都在開車或去開車的路上。美國的汽車大多是大排量SUV,政府時刻制衡全球就是為了給國內提供便宜的油價。
夜晚走在商業街上,你可以看到各個小商店都徹夜不關燈,因為美國的電費非常便宜。在超市中,塑料袋掛在收款臺后隨意取用,而跟我去逛超市的美國朋友甚至要將每一種食品區分放在不同的一個塑料袋里,讓我十分惱火。
到底什么是美國?時至今日,我仍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定位。但一路走來,我仍然非常懷念美國的藍天白云、無限的創意、人與人之間親近的關系。
無論如何,美國就是美國,它以自己的存在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