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廬江-樅陽火山巖鐵銅礦集區(下稱廬樅礦集區),地處長江中下游構造—巖漿成礦帶(安徽段)的中段,位于長江北岸,與東側的銅陵礦集區隔江相望。因其所處的構造位置獨特、巖石類型特殊以及產有豐富的黑色、有色、貴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而備受地學界關注。
廬樅地區的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紀50年代,之后陸續發現了一批大中型礦床,如羅河鐵礦、沙溪銅金礦床、龍橋鐵礦和新近發現的泥河鐵礦。
為了進一步研究地殼精細結構和成礦的深部因素,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廬樅地區開展了大量的深部探測實驗與研究工作。
與此同時,在原有1:50000航空磁測和重力測量基礎上,新一輪重力、磁力、和大地電磁剖面測量工作也相繼實施。
此外,項目組還在廬江、樅陽等地區選擇深部成礦有利區,以具有代表性礦床的成礦環境為主要探測對象,分別部署了2000米和3000米科學鉆,通過直接鉆探,以獲得礦集區深層信息。目前廬樅礦集區的科學鉆探深度已達3008.29米,成為我國幾個最深的固體礦產勘查鉆孔之一。
圍繞廬樅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與成礦預測,經過4年多的攻關研究,項目組已發表論文44篇,申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2項。與此同時,項目組還在廬樅礦集區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和創新性認識:
在探測技術方法方面,形成了適合火山巖地區反射地震數據采集的技術系列和數據處理技術流程;提出了MT數據強干擾背景下時間域形態濾波去噪技術,重、磁三維相關成像技術,基于重磁三維物性反演的三維巖性填圖技術和地質—地球物理約束下的三維建模方法流程,為礦集區深部三維結構調查和整裝勘查區深部找礦提供了技術借鑒。
在探索廬樅礦集區地殼結構框架和區域變形特征方面,發現了殼/幔邊界基性巖漿底侵的反射地震證據,深化了“多級巖漿系統”結構、動力學模型和礦集區深部地質過程的認識。
基本查明了廬樅礦集區上地殼結構組成和礦集區結構框架,創新性地提出了“沿江斷裂帶”為大型逆沖斷裂系統的認識;闡明了礦集區淺層結構組成。
提出了地震剖面、地質等信息約束的重、磁三維反演建模技術,初步實現了礦集區5公里的“透明”化,給出了主要巖體、地層、火山巖、沉積盆地的空間分布,深化了對該區淺層結構的了解,為深部成礦預測提供新的信息。
在找礦方法技術方面,提出了“玢巖型”、“斑巖型”礦床深部找礦方法技術組合。
ZK01鉆孔取得重大找礦線索,發現高強度鈾礦化,提出深部鈾礦化為交代堿性巖復合型鈾礦的新認識,該發現對廬樅深部找鈾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