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見習記者 姜天海 來源: 發布時間:2014-4-3 15:24:1
改革救西班牙科技于水火
專訪西班牙經濟商務參贊José Luis Kaiser Moreiras

 
從2009年遭遇危機以來,西班牙的經濟一直疲弱不振。2011年,西班牙的經濟增長率仍徘徊于0.7%,失業率已增至22.2%,財政赤字率直逼8%。為此,西班牙政府不得不痛下決心進行改革,其中原有的科技體制就是改革的重頭戲之一。
 
通過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近年來,西班牙著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逐步增強西班牙的綜合國力。
 
為此,《科學新聞》對西班牙經濟商務參贊José Luis Kaiser Moreiras進行專訪,希望能夠深度剖析西班牙的科技體制改革樣本。
 
《科學新聞》:2011年西班牙對科技體制進行了一系列大的改革。您能否闡釋一下主要的改革舉措?
 
Moreiras:2011年底,西班牙政府決定,裁撤原有的科學創新部,將高校、基礎研究等職能劃歸教育部,并將所有關于產業、企業、應用研究、科技創新的職責歸于經濟與競爭力部統一管理,由該部的研發與創新副部長主管科學、技術與創新工作。
 
過去,西班牙一直缺少在科研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因此我們也希望能夠借此機會推動企業創新和應用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依托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力量推動西班牙經濟的復蘇。
 
我們并不缺少研究資源,我們的研發開支是比較充裕的,但我們的問題是缺少企業的應用型創新,因此我們整合了所有關于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的管轄范圍。我們也建立了各部委間委員會,協助教育部、經濟與競爭力部之間更加有效地轉化研究成果。
 
《科學新聞》:通過科技管理部門的重新分配,西班牙的科技成果轉化是否更加順暢?
 
Moreiras:是的。在歐洲,研發和科技不是西班牙的強項。但是我們正在逐步提升國內的科技體系,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也在得到重視和加強。為了鼓勵企業擴大自身的研發力量,我們出臺了企業研發的財政激勵制度和基金資助。一旦這種研發環境建立好了,你需要的就是真正能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和應用,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與中國的經濟體正處于同一個階段,中國經濟正處于西班牙2005年、2006年所經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階段,主要是政府對研發經費的重視與提高。但是現在研究已經建立了,問題是要如何進入下一個階段,為企業和全球帶來真正的實踐和應用成果,F在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其他國家的項目,希望能夠在產業界推動技術知識與應用的發展。
 
《科學新聞》:通過科技體制改革,西班牙的創新主體是否有所改變,企業的研發能力是否有所增強?
 
Moreiras:能夠應用、提高經濟社會生活的研究是科研創新的最終目標,只為了研究而做研究是不對的,科學研究需要對經濟社會生活有真正的影響。為此,公司和企業應該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理想的情況下,公司應該是資助研發經費的主體,但問題是很多研發項目可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沒有應用也沒有創新,因此他們可能不愿意投入。這就是為什么在企業、公司不作為的時候,需要公共經費支持。
 
西班牙沒有太多的跨國著名企業,但有很多中小型企業創新能力非常強,吸收了各領域的新技術,最好的領域如信息與通信技術、航空航天、可再生能源、汽車和汽車零部件。
 
這些中小型企業在改革后更求真務實,開始真正利用過去研發的不同應用。我們仍在削減預算,盡管研發經費在減少,但是專利和新應用的數量有所增加。
 
《科學新聞》:在科技創新劃歸經濟與競爭力部管理后,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否更加順暢?
 
Moreiras:我們整合了所有關于企業科技創新、競爭力的管轄范圍。在科研創新中有三大支柱:學術界、產業界和公共領域,這三大支柱必須緊密結合。因為并沒有多少企業在缺乏公共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會在公司內部做研發,他們認為這種投入是有風險的,需要和高校、技術中心進行研究和應用,需要公共經費對其進行支持。
 
如果做很多研究但卻于產業無益,這無疑是浪費金錢。但若是為產業建立了很多激勵機制但卻沒法進行研究創新,這在未來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因此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但這種解決方案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比方說中國可能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產學研創新模式,因為中國比西班牙大多了,在預算、人力資源方面都有著非常充裕的資源。
 
《科學新聞》:您對中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有怎樣的建議?
 
Moreiras:中國的科技體系有很多的研究人員、研究項目、研究中心、科技中心,但是企業生產過程仍停留在30年前的階段,生產過程中很少有創新。因此,中國目前所處的階段需要建立研究中心與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
 
在這里任職的兩年半中,我的感受是中國的政治家準備地非常充分,他們有充分地時間去做決定。如果他們決定以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的形式推動產學研結合,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解決方案。
 
中國政府非常善于規劃,他們不會受到來自選舉、民意調查的壓力,他們可以非常細致地考慮長遠的規劃打算,這對研發力量來說是個好事。因為公司受到收益的影響,他們必須為股東提交公司表現的報告,他們考慮的是3個月、6個月,最長的是1年。但你需要有人去考慮5年、10年的規劃。
 
《科學新聞》:中國和西班牙近年來在哪些方面有較好的科技合作?
 
Moreiras:中西兩國有很多共同的利益,我們在過去也有過水資源的問題,馬德里與北京的汽車數量是一樣的。于是我們在當時建立了與環境相關的規章制度。中國現在在關閉鋼鐵廠、化學工廠、水泥工廠,這也是我們過去經歷過的。
 
我們在環境方面擁有非常好的技術,對污水處理和海水淡化進行管理,中國政府對此非常感興趣。去年,西班牙公司在青島建立了海水淡化廠。
 
同時,中西兩國在信息與通信技術中有著良好的合作,Gowex公司與中國華為在全球大城市都開始逐步建立連通地鐵、公交的公共WiFi設施,已經覆蓋紐約、馬德里、天津、北京的公交、地鐵等公共區域。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風車產業是我們的強項,現在企業使用的新技術可以產生5兆瓦的發電量,高于其他國家企業(一般是3~4兆瓦發電量)。這也是中國企業最感興趣的合作領域之一。在北京,我們兩國聯合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科學新聞》:您認為中西兩國在科技合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Moreiras:我認為兩國之間的挑戰在于我們沒有長期的研發合作。中國與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等有悠久的合作傳統。我們需要增強長期的合作。
 
對中國而言,你們的挑戰是如何成為最創新的經濟體,你們需要很多全球國家的合作。我們認為中西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我們可以為中國企業和商業提供幫助。
 
但問題在于我們沒有預算,因此也沒有新的項目產生。我們在經濟危機中受到了最嚴重的預算限制,我們不會再有2007、2008 年的研發預算。在經濟危機之前,西班牙的R&D預算每年都會增長25%,但在今年卻已經降低了8%。
 
我們已經吸取了教訓,未來不應再如此花錢。但是預算應該重點關注研發和創新,這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4年3月刊 對話參贊)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