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見習記者 姜天海 來源: 發布時間:2014-6-12 13:35:38
中澳科技牽手 駛入發展快車道
專訪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科學與工業參贊Sean Starmer

 
4月9日,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率600多名部長、州長和企業家訪華,堪稱澳大利亞史上陣容最豪華的代表團。
 
澳方此行不僅讓兩國商業交流迅速升溫,也成為中澳科技合作史上又一里程碑。阿博特日前在上海宣布,澳方將在新一輪的“中澳科學與研究基金”中額外投入1000萬澳元。
 
近日,《科學新聞》記者對新上任的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科學與工業參贊Sean Starmer進行專訪,希望能夠從中探尋中澳新一輪科技合作的方向。
 
《科學新聞》:現行的“中澳科學與研究基金”在流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一輪雙邊合作將重點資助哪些項目?
 
Starmer:2011年,中澳兩國政府在能源、工程與材料科學、農業與生物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可持續發展未來相關的多學科項目等領域設立了“中澳科學與研究基金”,并以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形式共同資助六個聯合研究中心。目前,該基金的首輪政府撥款已全部到位。
 
于今年開始的新一輪項目將持續四年時間,我們澳方將在聯合資助項目中額外投入1000萬澳元,中方也將匹配這一資金。今年8月份兩國的科技部委將召開高層會議,預計屆時將決定重點支持領域和資助機制。
 
我們非常重視中澳兩國的政府間合作,項目合作和領域合作都只是雙邊廣泛合作的一小部分,中澳的科技合作已經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在聯合發表科研論文方面,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合作伙伴,澳大利亞也成為中國的第六大合作伙伴。再看我國科研人員合作最多的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是我們所有科研機構中合作最多的研究伙伴。因此,中國已經逐漸成為澳大利亞在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科學新聞》:去年澳政府內閣重組后,科學技術也從教育部轉移到了工業部。這一轉變是否意味著科研主體的轉移?
 
Starmer:我們知道科學研究必須要平衡各個方面,但是澳政府決定將科學融入工業的部分,意味著政府希望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構建更緊密的聯系。澳大利亞在基礎研究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我們的基礎研究能力、論文發表量等都居世界前列。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應用研究的支持,確保澳大利亞更多的研究都能與企業和產業掛鉤。
 
新一屆中國政府也強調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兩國在這方面不謀而合。我們還要與中國科技部討論新一輪基金的支持重點,但是考慮到兩國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視,我認為這應該是兩國自然會關注的合作領域。
 
《科學新聞》:澳大利亞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問題在哪兒?
 
Starmer:澳大利亞在產學研方面存在一些挑戰,比方說你需要以正確的方式激勵科研人員。在澳大利亞,大部分公共財政資助的研究活動都是在大學進行的,高校的評價方式一般都是計算論文發表量,但是與產業的合作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方式,大力支持與產業界的合作。
 
澳大利亞的經濟與中國有所不同。澳大利亞的市場在很多方面來說都相對較小,公司規模較小,無法支持大量的研發項目。2011~2012年的澳大利亞企業研發支出為GDP的1.24%。因此澳大利亞與中國的科技合作還有一個優勢就在于中國的市場很大,這里有很多公司可以將澳大利亞的知識產權投入產業化。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產業研究組織(CSIRO)就與中國威視公司合作研發下一代可以掃描貨物集裝箱的掃描儀,極大提高兩國的安全和海關管理。在中澳流域管理聯合研究中心的合作中,Rubicon澳方公司也在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作檢測黃河流域的灌溉技術,應對中澳共同的水資源挑戰。
 
《科學新聞》:澳大利亞的基礎研究人員會不會擔心自己的科研經費?
 
Starmer:澳大利亞不像其他西方國家,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并沒有出現經濟衰退,因此我們未曾像其他很多國家那樣經歷預算緊縮。
 
但澳大利亞的研究經費仍然同其他政府一樣,受到公眾的密切監督。2011~2012年政府在研發經費上的支出是GDP的0.24%?傮w來說,過去的10年間,科研經費與產出呈現巨大增長。雖然目前的增長速度大不如前,但澳大利亞過去10年間的研究經費仍然有實質性增長。這也反映在,作為一個只有2400萬人口的國家,我們的科學出版物可以達到全球的3%,名列全球的第11位。
 
《科學新聞》:今年是中澳科技合作34周年。兩國在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Starmer:中澳科技合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比方說我們在射電天文學上有著出色的合作表現,中方的科研人員和企業在“平方公里級射電望遠鏡陣列”項目(SKA)上與澳方相關機構攜手研制天線和接收裝置,該項目正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加緊建設,中方科研人員也正在協助分析檢測結果。這個大科學項目將產生驚人的數據量,因此我們需要與中國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超級計算機來處理這些海量數據。
 
但是兩國合作并不局限于單一的學科領域,我認為研究培訓也是雙邊關系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中澳合作的重點應該放在研究培訓上。現在大約有4000名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領域研究生在澳大利亞的大學注冊學習,澳大利亞也有很多學生在中國。他們互相熟悉彼此的科學體系,并有熟悉的科學合作伙伴,將對中澳未來30、40年的科技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學新聞》:您認為未來中澳科技合作應該主要提升哪些方面?
 
Starmer:我在中澳高校代表身上都發現了強烈的合作欲望,但大多數現有合作都僅限于研究人員之間展開。我希望這種合作能夠擴大到院系、高校的層面進行有機的發展。因為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可能會因為人員的退休和變動而消退,我們必須要建立中澳之間可持續的科學合作關系。
 
去年,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與東南大學簽署了大規模的聯合博士生培養項目。這種合作就是院校之間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科學新聞》:在您今年2月份就職后,未來三年最想實現的工作目標是什么?
 
Starmer:我希望能夠看到此次聯合研究基金迅速成形,我們需要為合適的研究人員提供資金,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合作和關鍵的科研合作團隊,這是我的首要任務。
 
我也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的科技體系。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中國的科研體系也在變化。我想要準確定位中國的科研力量和潛在的合作,幫助中澳科研院所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科研經費在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方說,如何能夠有效地使用科研經費。澳大利亞也需要學習中國的政策手段,我相信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分享雙方的政策手段。
 
《科學新聞》:在馬航失聯客機MH370的搜救過程中,澳大利亞做出了巨大努力。您認為未來國際社會應該如何提高搜救能力?
 
Starmer:澳大利亞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搜救MH370并找尋黑匣子,也非常感謝很多國家所提供的支持。尤其是中國,派出了很多的飛機和船只與我們聯合搜救。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因為中澳第一次如此緊密地在一次搜救任務中進行合作。如果我們加強在這個領域的科研合作,我們將更好地了解如何進行高效的合作!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4年4月刊 對話參贊)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