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 李晨 見習記者 姜天海 來源: 發布時間:2014-6-23 16:40:39
科技跨國“結好” 助力全球經濟
專訪瑞典駐華大使館科技參贊Christer Ljungwall

 
瑞典是一個僅擁有9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但她卻誕生了愛立信、宜家、利樂等多個全球超級公司。2008年全球創新排名中,瑞典位列第一;2010和2011年,瑞典居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二位。
 
瑞典駐華大使館科技參贊Christer Ljungwall在接受《科學新聞》采訪時,反復提到一句話:“瑞典是一個極有活力的社會。”他對瑞典與國際社會合作科研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科技助推經濟發展
 
在Ljungwall看來,經濟的增長不一定等于經濟的發展?蒲腥藛T研制出的產品,投入市場流通領域后,則是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經濟增長是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但是經濟發展等因素則使社會平等成為可能。
 
“瑞典有很好的機制保障科技推動經濟發展。”Ljungwall說。
 
例如,生命科學是目前瑞典發展態勢良好的一個行業。瑞典有大約800家生命科學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科技、醫學等領域,其中約90%的企業員工都在100人以下。
 
瑞典在生物科技、環保技術、材料科學、能源研究、汽車工程和智能城市等領域都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瑞典的企業涉及領域很廣泛,具有大型全球企業和小企業家,而且大家都很有企業家精神。這種環境使得瑞典社會的適應度很強,可以跟隨國際市場發展而變化。
 
Ljungwall告訴記者,醫藥領域的研發費用是非常昂貴的,有些項目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花費巨額的資金。而取得的成果是否成功,則完全取決于市場。
 
這時,“國際的合作就非常有必要,它有利于將優秀的人才匯聚到一起,大家共同承擔經費、分擔風險。這樣的合作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Ljungwall說。
 
為促進跨國人才交流合作,瑞典政府會支持國內的各種組織機構與他國組織機構合作,并且會給企業家創造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但企業是否會在國際市場上成功,完全要依靠企業家本身的努力與技巧。
 
環保與醫療領域是瑞典的主要貢獻
 
目前,瑞典在汽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道路安全等諸多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例如,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的項目主要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
 
瑞典在環保和醫療領域的科技進步為國際社會做出了表率,這也成為瑞典與其他國家開展科技合作的其中一個方向。
 
自從1995年瑞典加入歐盟以后,瑞典成為歐盟中致力于環境保護工作的中堅力量。瑞典在環境和能源研究的投資比例遠高于歐盟其他各國。
 
瑞典在國際能源保護組織中積極參加雙邊和多邊合作。在40項研究項目中,瑞典參加了25項研究。在瑞典參與的能源和環境為主題的研究項目中,不僅限于工業發展本身,還包括與環境或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因素研究。
 
2007年,中瑞兩國就達成了能源和環保等領域加強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認為,可持續發展和不斷創新是中瑞兩國共同的發展戰略,在全球化背景下,環境和能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兩個重點。
 
中國經濟發展的很重要一部分是需要擺脫能源供給短缺、環境保護技術落后和效率低下的制約。而瑞典在環境領域的技術研究,可在與中國的合作中逐步走向成熟。
 
此外,在公共衛生領域,“瑞典模式”已經成為各國仿效的樣板。
 
瑞典曾在發展經濟中面臨公眾健康領域的考驗:一邊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有效增長,使經濟實力強大;一邊又要為社會發展建立起“安全網”。今天,中國政府正努力追求公眾健康均衡與社會經濟增長兼顧,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瑞典和中國在公眾健康領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2007年,瑞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合作研究并成立聯合實驗室。另外,瑞典在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特別是心理發育監測及干預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兩國在該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有益于共同推動本國乃至全國公眾健康領域的發展。
 
企業合作促進科技交流
 
在瑞典,有專門的機構代表瑞典政府具體實施創新體制的構建,這就是瑞典創新局(VINNOVA)。作為瑞典的政府機構,其宗旨是通過建立有效的創新體系,資助能夠推動商業、社會和職工生活可持續發展為背景的科技創新研究活動。
 
其中,很多瑞典公司與中國方面的研發合作活動也得到了瑞典創新局的資助。
 
除了政府層面,瑞典的公司也主動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對外出口做得最好的是在印度、巴西等國家,近5年來在歐盟與韓國的增長也非?。
 
最近幾年,很多瑞典公司也開始將研發部門放在中國,因為在中國更容易找到優秀的研發工程師。
 
據悉,2012年,中國與瑞典政府在北京聯合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建立中國-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促進兩國研究機構和企業在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展開合作,其中沃爾沃汽車在相關企業中處于領先位置。
 
最后,Ljungwall強調瑞典和中國兩國之間具有很廣闊的合作與發展前景,該領域的合作會給兩國帶來更多的利益和好處!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4年5月刊 對話參贊)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