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上世紀70年代發明了雜交水稻技術,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目前雜交水稻已占中國水稻面積的57%,且產量高于改良自交品系20%。
雜交水稻技術使得谷物增產,每年可以解決超過7千萬人的溫飽,從而成功應對中國糧食短缺問題。
最近,袁隆平又成功研制了每公頃產量14.9噸的超級雜交水稻。
袁隆平不僅在中國研制雜交水稻的技術,他還熱衷于將此技術推廣至國外,使得當地品系增產15?40%。
據2012年數據統計,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700萬公頃,而國外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是520萬公頃。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袁隆平為世界60多個國家培養了3000多名科研工作者。目前,他已經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聘為首席顧問。
他在雜交水稻上的杰出貢獻將繼續造福人類、造福世界。
發展雜交水稻 保障糧食安全
水稻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我國更高達60%以上。
我國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于1973年基本成功,1976年開始大面積生產推廣。由于增產效果明顯,雜交稻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近年達2.5億畝左右,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近57%,產量則占水稻總產量的65%。雜交稻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
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其中雜交稻產量指標為:第一期(1996~2000年)700公斤/畝;第二期(2001~2005年)800公斤/畝。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江蘇農科院合作育成了超級雜交稻先鋒組合——兩優培九。該組合由于產量高、品質好,近幾年年種植面積達1500萬畝左右,已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稻,平均畝產550公斤左右,比一般高產雜交稻增產50公斤以上。1999年,超級雜交稻P64S/E32創下畝產高達1139公斤的紀錄。
在形態改良和利用亞種間雜種優勢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指導下,研究中心育成了第二代超級雜交稻,2003年在湖南有四個百畝片、2004年在南方四省有12個百畝片畝產800公斤以上。200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2010年超過1000萬畝,畝產比第一期的超級稻高50公斤左右。
自2006年起,第三期超級雜交稻攻關的目標是大面積示范畝產900公斤。攻關團隊按照“良種、良法、良田、良態”配套的原則,2011年在湖南隆回縣的108畝示范面積上創下平均畝產926.6公斤的超高產紀錄;2012年繼續在溆浦縣103畝示范面積上再次達到大面積平均畝產917. 72公斤,標志我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
基于以上成就及水稻在理論上的產量潛力,本人又提出第四期超級雜交稻育種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一季稻大面積示范畝產1000公斤。這個建議已被農業部批準,于2013年4月正式立項和啟動了這項育種計劃。經過攻關團隊的齊心奮戰,2013年9月28日,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中稻先鋒組合“Y兩優900”百畝示范片,經農業部組織專家組驗收,創平均畝產988.1公斤的產量新紀錄。因此,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爭取提前到2015年完成任務。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本人畢生的心愿和最大的追求。未來的目標是中國的雜交水稻要覆蓋全球一半的稻田,按平均每公頃增產兩噸計算,增產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口。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我國的雜交水稻,將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