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過程,也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結果。隨改革開放事業的進一步深入,如果順勢而為、妥善引導,城鎮化將會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走得不好,現有的“城市病”將蔓延,影響現代化進程,無法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是事關我國現代化事業成敗的重大戰略。
由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共同組織的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由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院士徐匡迪擔任項目負責人。自2011年4月啟動以來,組織了20多位院士、100多位專家對城鎮化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空間規劃與合理布局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和論證。該項目包括1個綜合報告和8個子課題。
中國城鎮化道路的回顧與質量評析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全球城鎮化歷程與基本規律,中國城鎮化發展階段與主要特點,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成就、問題與質量評價,以及中國未來城鎮化趨勢判斷等四個方面。
城鎮化發展空間規劃與合理布局研究。通過大量的全國層面的分縣數據研究,以及覆蓋全國不同區域的規劃案例重點分析,對我國城鎮化發展歷程、未來空間發展態勢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城鎮化空間合理布局的思路、總體布局與重要推進措施。
綠色交通是未來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就城市交通發展與城市空間發展的互動關系、城市群交通運輸系統問題以及交通與資源環境問題等展開全面研究,并分別對巨型城市交通系統案例北京市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系統規劃案例進行研究,提出建議。
城鎮化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研究。研究認為,工業化仍然是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拉動力,“四化”的良性互動、協同發展是我國城鎮化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關鍵。
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建設生態城市。研究認為,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扭轉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傾向,要以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城鎮化發展全過程,將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作為城鎮化發展的基本準則,全面落實到六大領域,采取八項措施推進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積極推進“人的城鎮化”。通過對國內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發現,將近70%的農民工“不打算回鄉就業”;即便一定需要回鄉就業,也更希望回到縣城。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只有極少數人選擇回農村就業。
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剖析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千城一面”、“拆真造假”、“超高層建筑”、“層出不窮”等城市文化亂象,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鄉發展新方向,探索人居視野中的新型城鎮化等。
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治理研究。研究認為,中國可持續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城市公共治理模式的創新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建設。有效的城市公共治理模式,能夠在城市發展的多方利益主體之間形成集體行動,從而實現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平共享與人的現代化。
項目組歷時2年多時間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研究成果,并將此研究成果集結成冊,冊中收入了項目組向國務院提交的“關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的建議”和“對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幾個問題的答復”等重要內容。
課題進行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同志于2012年1月專門聽取了研究項目的啟動匯報,并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中國城鎮化發展對戰略研究的重大需求,為項目的后續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3年8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張高麗及國務院有關部門領導,再次聽取了項目組的成果匯報,并與院士、專家座談,對項目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