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華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經銷商,神華煤炭生產的主要基地位于陜西、蒙西干旱半干旱生態脆弱區。如何在大規模煤炭生產的同時,保護產煤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一直是神華集團持之以恒追尋的戰略目標。為此,神華集團聯合多家的研究機構和各領域專家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和工程示范。
神華集團探尋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需求與相關領域許多院士開展的重大項目研究目標不謀而合。2010年,神華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引進了13位院士,骨干專家100余名,在國家能源發展和煤炭清潔高效開發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
不辭辛勞忙科研
在成果取得的同時,院士專家工作站的研究人員對院士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也非常有感觸。神華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伊始,張凱博士后階段的研究工作也隨之展開,隨后他成為神華集團的科技發展部的一名職員,又回到院士專家工作站進行項目研究。
在張凱看來,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院士們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與不斷鉆研的科研精神。他說:“平時基層科研人員很難跟院士有接觸,現在耳濡目染了學科最前沿的東西,還能在院士專家工作站學習院士們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獨特思路,對我影響很大。”
讓張凱頗受觸動的是,有幾位院士已經80多歲,在跑礦區時還要翻山越嶺,不滿足于看礦區照片,堅持實地考察,絲毫不怕吃苦。
張凱介紹道:“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吃苦耐勞讓我印象深刻,有時院士們早上六點直接從北京出發,到了礦區是八九點鐘,直接下井,上來已經是中午了,下午又接著在礦上交流怎么解決礦上遇到的一些問題。由于他們第二天還有別的工作,所以晚上又要趕回北京,因此特別勞累。”
曾經親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工作的神華研究院科技管理部毛亞林也對專家們的工作態度十分敬佩,他說:“在‘院士神華行’活動中,很多院士年事已高,但坐飛機到達后立刻去現場調研、咨詢,還要連夜開會,連軸轉。他們對待學術認真的態度和敬業的精神讓我們很受教育。”
專注科研成果轉化
在院士看來,吃苦不算什么,他們在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最關心的是科研項目的目標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高度評價了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模式,他認為這種合作方式能有力地推進科學研究的強度和轉化率,對高校和生產企業都有重大推動作用。
據介紹,在工作站工作期間,彭蘇萍的科研團隊與神華集團合作,采用本底調查、四維地球物理探測、現場工程觀測、礦區生態環境調查與采礦工程的關系分析等手段,首次發現了煤炭開采過程中的巖層、水、生態的自修復現象,初步建立了適合礦區發展的水資源保護技術體系并推廣應用,獲得了中國煤炭工業2013年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并被推薦參評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彭蘇萍表示:“企業最看重的是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高校最看重的是成果的先進性,如果兩者結合,則有可能獲得技術先進、推廣潛力大的科研成果,這是我們研究團隊追求的目標。我們的研究成果很快被神華集團下屬的煤炭企業和西部一些煤礦推廣應用,我們很高興,大家都認為通過科研能為行業的發展和地區經濟作出自己的貢獻是最大的幸福。”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也是神華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聘請的院士之一,他所在的研究團隊與神華的合作研究領域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礦化利用與封存利用。
謝和平強調,基礎研究一定要與企業的需求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只有如此,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益。“我們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工作至今,通過與神華合作,除了繼續深入研究基礎的科學問題之外,還不斷根據企業實踐情況所反饋的信息進行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微調。目前我們的實驗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結果,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研究經驗,相關成果的轉化還需要做進一步深入細致的工作。這項研究對推進我國碳減排技術的發展,提高我國在國家氣候變化戰略博弈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期待產學研強強聯合
在神華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讓張凱和毛亞林獲益匪淺,他們期待,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未來的發展中,自己能夠繼續參與,促成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毛亞林說:“希望以后有更多這種將企業需求和科學家的科研工作真正對接的創新工作模式產生。”
在談及對院士專家工作站發展的展望時,彭蘇萍說道:“我們對神華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有深厚的感情。神華集團搞院士專家工作站是真正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推進企業的科技進步和工程實施,因此為院士專家工作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我們才能取得這些成績。在院士專家工作站以后的工作期間,我們要進一步配合神華集團建立起以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為標志的研究和技術推廣平臺,成為該類技術推廣的孵化器。”
謝和平語重心長地說:“院士是我國面向國家需求層面科學研究的重要群體,企業是規;夹g的實施主體。‘院士專家工作站’這種形式是產學研強強聯合的模式。在以項目為核心的合作方式基礎上,通過成立聯合研究機構進行成果轉化, ,企業持續穩定地投入,院士帶領團隊開展前沿領域的理論探索和技術開發,必將對創新型國家建設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