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上午,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北農”)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這是北京市首家民營企業的院士專家工作站。
如今,四年過去;乜醋兓械狞c點滴滴,大北農集團副總裁宋維平很是感慨。
“事實證明,院士專家工作站增加了公司發展的動力。”宋維平說,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為智囊團,很好地解決了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
搭建外部智囊團
大北農成立于1994年。一直以來,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發展。1999年,大北農就建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究院,進行相關的科研活動,并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大北農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農業企業。”宋維平說,大北農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力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發展成國內農業高科技企業,進而建成世界一流的農業高科技企業。”
2010年,大北農的發展理念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這時候,建立一個高智囊團指導研發創新,集聚力量促進大北農的再次騰飛,成為宋維平等人開始思考的問題。
而問題在于,宋維平說,大北農不具備這種高智囊團。
此時,中國科協、北京市科協領導開始為大北農支招,即利用企業外部的科研力量,搭建創新隊伍。
而慶幸的是,一直以來,大北農與大學科研院所高級別的院士隊伍或高級別專家隊伍,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做科研,不能關門做科研。”宋維平說,因此,運用外部的資源優勢建設智囊隊伍,成為大北農的首選。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北農院士專家工作站順利誕生。
“院士們有著高端的智慧和思想,其背后又有一支非常出色優秀的創新團隊。”在宋維平看來,這正是大北農所需要的。
打消雙重顧慮
然而,盡管工作站已經建立,但不管是大北農公司,還是參與建站的院士專家,都有著自己的一些顧慮。
近些年來,大北農一直同諸多的院士專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比如說與中國農業大學戴景瑞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范云六院士在作物育種方面有良好的合作,與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院士、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夏咸柱等專家在動物醫學方面有長期合作。
但讓宋維平疑慮的是,雖然雙方合作關系很好,但現在建立一個正式的聘用關系,應該怎么做,如何將專家隊伍納入到公司的戰略發展中來……這些,成為大北農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而對參與進來的院士專家們說,與企業發生了直接的關聯,也讓他們有著隱隱的擔憂。“別人會怎么看待這種合作關系?”“科研的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企業會不會用院士專家的名義做市場?”……
“我們還有一個擔心。”宋維平說,我們也怕如果企業本身沒有實際活動的開展,會影響院士專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不過,后來的工作進展讓雙方打消了顧慮。
“我們做了很多實際性的工作來支持院士專家隊伍的研發。”宋維平說,院士專家們的配合和專業也讓他們將一顆心放進肚子里。
“陳煥春院士每次到豬場考察,他的細心、敬業程度讓我們非常佩服。”宋維平說,你無法想象一個大專家、大學者,進到豬圈去勘查豬糞便的顏色、了解豬群的反應,進而判斷豬群疾病的狀況,“他還會與養豬人細心地交流,就豬群如何去管理、存在著什么問題,給出一些衷心的建議。”
增添企業發展動力
在宋維平看來,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不斷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而如何把握該領域的發展趨勢,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是一個企業不斷創新的根本。
“但是如果沒有非凡的淵博知識和智慧是很難去判斷和把握的。”宋維平說,在大北農制定研發戰略的過程中,院士專家給予了至關重要的咨詢建議。“而且,院士背后的團隊是完全向我們開放的,雙方可以非常廣泛深入地進行探討和合作。”
2009年,大北農引進了很多年輕的企業研發人員,他們均是畢業于高等院校的博士生、碩士生或者本科生。而來到大北農后,他們的培養,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大挑戰。
“他們一方面要適應企業的文化環境和發展的氛圍,一方面還要具有思想上的創新性。”宋維平說,為此,大北農,既要做生產和銷售,還要騰出精力來抓研發隊伍的培養建設,“但是我們本身缺乏這個方面的導師”。
此時,院士專家們解決了大北農的大難題。
“很多院士專家年輕時都在生產一線從事著研發,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他們有著很深的體會,再結合著淵博的知識。”宋維平指出,對于企業的年輕人、研發人員的培養或指導,院士專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發隊伍中很多的年輕人,也會到院士所在單位的團隊去參加實訓,骨干的研發人員成長很快,隊伍很快建立起來。”
宋維平說,院士專家工作站增添了企業發展的動力,對于一個優秀的企業從事技術創新非常關鍵,可以促進成果的轉化、開發,幫助企業找到最佳的技術路徑,少走彎路,同時也能夠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