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專業圖書館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以下簡稱文獻中心)應該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了。
如果你見到從1982年入館,幾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地下一層恒溫十八九度研究整理古籍的羅琳研究員,聽著他如數家珍般介紹館藏古籍的特點和價值,你對文獻中心的敬仰之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所副研究員方曉華幾乎每天都要來到這里查資料,已經堅持了近20年,他說,這是我的天堂,文獻中心每天都帶給我春天的氣息。
它應科學研究的需求而誕生,與中國科學院科研事業的發展共成長,在國家科技文獻服務體系中一直履行著國家科學圖書館的職責。經過60多年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一個以數字化、網絡化、知識化服務為特征的現代化國家科學圖書館。
它歷史悠久,卻一直樸實低調,很有點傳統知識分子的味道,平時也極少見諸報端,但走進它的人無不驚嘆它的底蘊十足、它的體貼入微、它的蓬勃生機。
文獻中心不得不了解的事
要了解文獻中心,你必須知道這些事情。
文獻中心首批館藏接收自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和語言研究所,因其具有豐富的珍貴古籍而被確立為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其古籍館藏的鎮館之寶之一是一塊銅板:《平定回疆得勝圖——柯爾坪之戰》。這塊銅板,是國內僅存的幾塊銅板之一,是最大的一塊,而且是唯一的一塊薄型銅板。被羅琳先生于1997年在王府井庫房中尋得,F在很多學校、科研機構在介紹銅版印刷時都會將這塊銅版借去。
除了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中心一直以自然科學、高技術科學和邊緣交叉學科為館藏特色。應用戶之需,近些年一直重點開展建設外文電子資源和專業領域特色資源,目前已建立覆蓋全院主要學科領域的數字資源體系,國內率先啟動了開放資源建設,是我國科技文獻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0年4月,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在組建首批15個研究所的同時,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圖書管理處,負責管理全院圖書工作,著名數學家關肇直任處長。1951年2月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直屬中國科學院院長領導,著名社會學家、副院長陶孟和兼任館長。隨著科學院科研院所在全國各地的設立,中科院上海、蘭州、武漢、成都圖書館于1953年、1955年、1956年和1958年相繼建立,各研究所也紛紛成立圖書資料室,形成了以業務關系為紐帶、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中科院圖書館系統。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隨后中國科學院確定在圖書館系統實行圖書情報一體化體制,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及院屬各地區圖書館相繼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迎來了中科院文獻情報事業大發展的春天。
2006年3月,為適應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科研模式、科研條件變化的需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系統實施體制改革,將原在北京、蘭州、成都、武漢的四個院級文獻情報中心整合組建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籌),開啟了全院文獻情報事業統籌發展、協同服務的新篇章。
2014年,還是在這個陽春三月,為加快中科院文獻情報系統進一步創新發展的步伐,中國科學院專門發文,進一步明確全院文獻情報系統“統一管理、統籌規劃、共建共享、聯合服務”的總體部署以及相應的院級文獻情報機構管理運行體制,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籌)再次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下設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武漢文獻情報中心三個二級法人機構。滿載碩果的它,激情滿懷,高揚風帆,向著夢想再出發。
用戶在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
雖幾經名稱變更、機構調整,用戶至上始終是文獻中心服務思想的核心。圍繞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它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和方法,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勢贏得了廣大用戶的信任。
以圖書借閱為主時代的它,以系統豐富的館藏、熱情周到的服務使竺可楨、吳有訓、陳景潤、華羅庚、鄒承魯、吳文俊、王元、何澤慧等大批著名科學家成為圖書館的忠實讀者。王元在文章中說“我的哥德巴赫猜想完全得益于中科院圖書館”。
文獻情報一體化時期的它,在國內率先開展情報研究服務,比如為中國解決中印邊境和南沙群島等外交爭端問題、為“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基因槍”研究、為生物工程等重大科研項目等提供情報服務,都得到了高度評價。
如今,面對數字化、網絡化科研環境,它聚焦科技決策、科技創新和國家與區域發展需求,建立了層次類型多樣的服務體系。
2006年,在全國獨具特色、融入科研一線的學科館員服務機制,使中科院科研人員享受著“家庭醫生”式、隨時隨地的服務,實現郵件、電話、QQ、微博、微信等現代服務方式全滲透,資源培訓、服務指導、學科情報分析、在線咨詢等服務內容全覆蓋,已被科研人員譽為“最貼心的信息助手”。同時在他們的協助支持下,已經有47個研究所建立專業知識服務團隊。
龐大的研究生隊伍也是文獻中心的重要用戶,而且因中科院培養模式的特點,這個群體與其他高校學生、在職科研人員的需求均不同。為此,文獻中心專門設計從納入必修課的信息素質教育、入所的資源服務培訓到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滿足研究生培養多重需求的服務體系。
2013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的要求,不僅完善了針對科研分析能力培養的“科技態勢分析素質”課程,新開設“科研數據管理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還在國內首次組織“科研教育開放信息創新應用大賽”,支持廣大研究生利用開放數據開展科研或教育創新、促進知識發現和知識應用、提高數字環境下的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教育的發展。
“你們做的這些工作是一個圖書館要做的嗎?”在業界開會時,文獻中心主任張曉林經常要回答別人這樣的提問,而他通常的回答是,“我們服務的起點不是圖書館應該做什么,而是用戶需要我們做什么。”“讀者的需要有多遠,我們的服務就能走多遠;讀者的想像有多遠,我們的服務就要走多遠。”
唯一不變的是“不斷變化”
來文獻中心工作已十余年的王曉(化名)向記者感嘆,來到這個單位最突出的體會,就是總有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一直使勁往前跑,還是覺得總趕不上趟兒。當年入館時全國數字圖書館建設如火如荼,這里已建成在國內具有示范效應的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發展范式”的概念我們還沒研究透,融入科研、泛在服務的“第二代學科館員”已披荊斬棘、粉墨登場;當我們剛剛欣慰地看到中科院實現知識服務模式轉型時,開放獲取、開放知識、開放創新推動的“開放知識服務模式”又映入眼簾。身為這里的職工真是“痛并快樂著”,始終充滿活力、不斷蓬勃發展是這份事業的獨特魅力。張曉林主任時常調侃地說,我們唯一不變的是“不斷變化”。
正是有著這種大無畏的探索精神和知難而進的堅定步伐,文獻中心已有多個領域在國內業界獨占鰲頭,并開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伴隨文獻情報事業的蓬勃發展,這里每年要有幾十位朝氣蓬勃的年輕員工作為新鮮血液補充到隊伍中,他們的專業背景也不再以圖書情報學為主,而是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的碩博士生。多數新進館之后的員工在談及對單位的感受時,說的最多的就是,這里跟我們所想象的太不一樣了,至少不是我們認識的圖書館的樣子,但或許是未來圖書館普遍的樣子。■
(作者之一呂秋培系中國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綜合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