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知識與創新’的兩大使命是求知欲和信任。”
如何進行“科技知識與創新”,歐洲首位女航天員、法國國家科學中心主席Claudie Haigner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的法國杰出科學家講壇上道出了她的見解。
創新實踐的求知欲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曾經對法國的教育體制進行研究。在此之前,Haigneré和其他人一樣,都以為知識傳播在法國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普及。
但是PISA的調查結果讓她意識到,法國教育體制在機會和成績方面是不平等的。由于父母家庭的原因,有的社會階層的學生學習路徑和背景較好,而有的社會階層的學生則得到較少的家庭幫扶和支持。
因此,Haigneré提出,科技文化最初的目的是激發年輕人的求知欲。
“這在科技文化方面,也是我們反觀的一個重要的教育主題。” 這位法國最大的科技文化機構負責人表示,“所以學校要考慮發展新的教育法,不僅應該傳授狹義上的知識,更應該強調實踐能力的建設,讓學生能夠自我思考、創新實踐。”
為此,法國的科技教育體系對教學大綱進行了創新改革,主要強調動手、實踐和實驗能力。在法國國家科學中心管理下的法國科學工業城與在巴黎市中心的探索宮中,也在踐行著這種理念。
該中心每年的訪客達300萬人,是法國接待人數位列第4的文化場所。這里不僅有電子游戲、機器人、大腦、螞蟻等專題展覽,幫助青少年通過觸覺等感官認識科學,而且還有配有3D打印機等最新科技成果的開放性創新實驗室。
但Haigneré也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她曾向臺下諸多喜歡數學的學生提問,“你們如何能將數學作為未來從業的核心內容?”學生們卻異口同聲地說:“學習數學沒什么用,只是為了好玩。”這讓Haigneré震驚不已。
“我覺得學生應該理解數學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的科技文化傳播應該讓公眾了解基礎科技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她說。
建立科技信任與信心
在Haigneré看來,“科技知識與創新”也應在科技工作者與整個社會之間建立起信任關系。
“公民都應該有科學這根弦,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方面的決策。”Haigneré表示,只有建立了這種信任關系,社會才能接受創新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
她希望臺下的未來工程師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產品,幫助公眾消除對科技的忽視與懷疑。
21世紀以來,企業發生的變化導致了對工程師需求的變化。Haigneré提出,21世紀的工程師應該是一個建設者,應該具有跨學科的開放思維,能夠理解消費者和用戶,關注并能夠利用環境問題,并將人文知識、藝術設計等各種新的角度帶入到科技工作當中。
在中法兩國,Haigneré都感受到了一種對未來的擔心和悲觀情緒——“我們到底能不能繼續控制住科技的發展”。她提出,法國一直奉行謹慎的原則,因此她也希望與中國的科技合作能夠突破法國人過于謹慎的科研態度,包括一些研究方法中的自我設限。
任何創新都有風險。在她看來,科學研究要找到必要的謹慎和風險之間的平衡點,重新找回創新的膽識,并讓科技成為建設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要求在教育體系中納入“風險文化”的精神,她指出,“風險并不等同于失敗,失敗不代表懲罰,而是風險文化的一部分,可以用來總結經驗教訓”。
“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才能更有勇氣去創新。”Haigneré說,“我們應該將這種精神植入到我們未來對科技的信心當中。”
重樹女性從業信心
1985年遴選宇航員時,女性候選人只有10%,Haigneré是唯一一位歐洲女性。但多年過去了,2008年的歐洲準宇航員選拔中卻仍只有10%的女性。
Haigneré細心地發現,臺下的聽眾中有很多女生。她說,在法國包括歐洲,計算機、工程技術、數學等各個科技專業的女性比例都較少,往往只有10~15%。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生對于選擇理工科專業沒有信心。
“學校應該讓女生更有信心選擇工程師、理工科專業。”Haigneré接著說,她在法國國家科學中心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對“認為只有男性才能從事科技專業”的思維定式進行解構或摧毀。
但她也告訴在座的女學生,“你們不應該成為男人,你們應該保持自己的女性特色,因為女性代表著一種多樣性,這可以使我們的科學研究思維更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
(Claudie Haigneré,現任法國國家科學中心主席,是風濕病專家、宇航醫學專家和生理學博士。她曾于2002~2004年擔任法國科研與新技術部部長級代表,2004~2005年轉任歐洲事務部部長級代表。同時,她也是歐洲首位女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