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國家火炬計劃實施以來,國務院先后批準建立了105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高新區),并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路。2012年,國家高新區的營業總收入達165690億元。
但是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高新區正如整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縮影,也面臨著其他高新技術企業所遇到的人才技能缺失、后備力量不足等問題。
在以企業為主體的新一輪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改革下,如何將人才作為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發揮人的創造力,是所有高新區面臨的一大課題。
高新區的成長煩惱
2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在科技、人才、財稅等方面開創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高新區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產業,逐漸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發展,建立起了從孵化培育企業到促進產業發展的完整體系, 成為我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
但是就在這種超常規發展中,高新區也逐漸出現了它的成長煩惱。
“我們共同的感覺是,與從日本、德國買回產品相比,中國的產品質量都要差一點。”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國波告訴《科學新聞》。
產品是諸多高新技術企業的立身之本。但是在楊國波看來,日德更重視“藍領”的產業工人,中國更重視“白領”,對產業工人的不重視導致了產品質量的“不給力”。
“藍領工人對我國產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國外,藍領工人培訓和薪酬加起來可能跟公司的總經理一樣,甚至更高。”楊國波表示,“中國現在到了一個轉型期,我們企業目前走到了轉型的前面,所以我們更需要高技能的產業工人。”
但是高校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卻不能滿足諸多高新技術企業的需求。
“我們在面試大學生時,經常會發現大學畢業生與企業的需求不適應。” 索爾斯光電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經理劉俊彥表示。
同時,高新技術企業中的員工流失也造成了企業用人方面的困擾。為了真正讓企業能夠人盡其才,為新一輪科技創新儲備高技能的產業梯隊,全國各地展開了一系列嘗試。
人才培養的新嘗試
目前,我國產業工人總數達2.42億。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產業工人隊伍正以每年800~900萬人的速度增加。
為了幫助新生代產業工人快速提升技能和知識水平,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新一輪創新改革,各地陸續為產業工人開展了相關的教育培訓計劃。
2011年,廣東省正式推出新生代農民工骨干培養發展計劃(“圓夢計劃”),通過互聯網的線上遠程網絡教育為產業工人提供在培訓機會。自培訓啟動以來,已經有數萬名新生代產業工人進入“圓夢計劃”接受高等教育。
去年,共青團廣東省委又聯合英特爾公司、知金教育集團及國內多家知名大學,面向廣東省的新生代產業工人推出“圓夢預科班”項目,讓更多產業工人可以實現大學夢。
“‘圓夢計劃’能解決年輕產業工人的一部分問題,是和其他計劃配套做的,比如說考慮年輕員工結婚、生育,以及學歷提升問題。這是一套計劃中的一部分。”知金教育集團總裁袁江告訴《科學新聞》。
而四川省成都高新區近期開啟的企業培訓聯盟則是面對高新區重要的勞動群體——產業工人。
一度,高新區培訓員工技能的一大平臺是舉辦職業技能大賽。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局局長楊俊逐漸意識到,技能大賽效果雖好,但“轟轟烈烈完了之后這個事就過了”。
為此,在英特爾公司的倡導下,成都高新區管委會聯合知金教育及20余家企業,共同成立了成都高新區企業培訓聯盟,并在今年支持2000名產業職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
“我覺得在這個聯盟中,政府是房東,企業就是里面的夫妻,學生就是小孩子。他們生活在這個房東提供的平臺上面,在這個平臺上接受新的知識和培訓。”英特爾技術與制造事業部副總裁、英特爾成都總經理卞成剛形象地描述道。
該項目將由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等院校負責高等教育課程,并在兩年內投入包括英特爾配套資金在內的約400萬元,用于學員補助、師資建設、教學設施等。
產業工人的新生代
80、90后的新生代產業工人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他們對于公司的內部培訓和傳統的培訓方式幾乎是“免疫的”。
“我們企業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也想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培訓和教育,但是只有內部的培訓讓人感覺力不從心。”楊國波表示。
因此,聯盟也特意按照80、90后的特性設置課程,讓他們在快樂學習、快樂交往的過程中碰撞火花。
“有些新生代員工,包括將來的00后產業工人,可能由于種種原因錯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兼容的平臺,讓他們充分享受最有實踐性的創新型學習。”卞成剛表示,“我們也要觀察整個產業的走向,如果幾個公司對于某個技能有需求我們就可以建立起相應課程,打造比較有彈性的平臺。”
除了技術方面的提升,員工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大關鍵。
“我在培訓中看到其中一項是針對精益生產的課程,這種課程是對杜絕浪費意識的提升。這樣課程,不管對企業、社會,還是員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劉俊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