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2012年底的霧霾鎖城開始,很多公眾清晨醒來、上班途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微博上“曬藍天”。特別是對生活在京津冀等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居民來說,“藍天”像珍稀動物般,每遇必曬。
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國的大氣污染問題是否得到改善?
11月16日,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Clean Air Asia)發布了一份名為《大氣中國2015: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的報告,對中國74個城市的大氣污染防治情況進行了細致全面的盤點。
改善效果初顯
距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發布已有兩年多,但全國各地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落實情況如何。
為了全面了解中國城市的大氣污染防治進展,亞洲清潔空氣中心通過搜集公開資料、電話和實地訪談的方式,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座城市的環保部門獲取了“大氣十條”自2013年9月實施以來至2014年底的空氣質量數據、政策分解和實際落實情況。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報告顯示,2013至2014年間,74個城市的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5項指標均實現了平均濃度下降。6項污染物濃度全部達標的城市數量,也有所上升。
其中,三個重點區域的改善效果最為明顯。以京津冀區域PM2.5為例,平均濃度同比下降至9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為12.3%。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按照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新標準)開展監測的74個城市中,2014年,仍然有近九成城市(66個)空氣質量不同程度超標,主要污染問題是顆粒物污染。
與其它5項污染物相反,臭氧(O3)成為唯一不降反升的污染物。
在調研中,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現,臭氧濃度整體略有上升,而且作為首要超標污染物的天數持續增加。2014年,74個城市臭氧平均為1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達標城市比例為67.6%,同比下降9.4%。以珠三角地區為例,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空氣質量較好,被認為最有望首先達到新標準,但是臭氧污染已經成為困擾該區域的主要問題。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突出了以PM2.5下降為目標,減排的一次污染物包括了形成臭氧的主要前體物VOC和氮氧化物。下一階段實施中,應更加注重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董事賀克斌教授告訴《科學新聞》。
從空氣質量指數(AQI)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空氣污染的“重災區”,2014年優良天數最少的10個城市幾乎全部集中在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其中有8個城市位于河北省。除了京津冀及周邊城市,東北、中部與西南城市群中的部分城市情況也不容樂觀,哈爾濱、沈陽、西安、武漢、合肥、成都等城市2014年PM2.5年均濃度均為國家二級標準2倍以上。
城市距離達到新標準的要求任務艱巨,任重而道遠。
政策戰略轉變
在空氣質量改善的背后,是“大氣十條”指導下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和目標的戰略性轉變。
“大氣污染控制及目標的制定和實施,要同時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目標、大氣污染的社會經濟和人群健康損失和影響以及污染控制成本、民眾對于環境及其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現實意愿等諸多方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世秋向《科學新聞》指出,“現實中,空氣污染帶來的人群健康和社會經濟影響的綜合社會成本,以及污染控制的效益尚未很好地納入到空氣污染治理決策過程中,導致地方的污染防控路線不清、措施不明。”
首先,是大氣污染防治目標由“量”向“質”的轉變。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標實現了從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到改善空氣質量的重大轉變。
“大氣十條”首次明確提出了分區域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要求到2017年,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
為此,各個城市在其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均提出了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設定了目標年相對基準年的濃度下降比例,或污染物濃度的目標值。2013~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重點區域均實現了設定的污染物濃度下降考核目標。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級政府所設定的2017年目標與國家二級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報告指出,“國家與各省市政府在未來仍需制定中長期達標路線與相應的達標策略,確保大氣污染防治的最終目標得以實現”。
其次,“大氣十條”強調區域共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在該政策引導下,京津冀與長三角區域先后建立了區域協作機制。這是我國在區域層面首次突破地方之間的藩籬,以建立長效與常規的合作機制。
2013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成立,包括設置行政機構、建立會議機制、出臺實施區域政策措施、建立信息交流與共享機制、搭建區域污染預警與應急平臺、環評會商、聯合執法與專項協作、成立專家委員會。2014年,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正式啟動,建立起“會議協商、分工協作、共享聯動、科技協作、跟蹤評估”五個工作機制。
此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國家行動計劃、區域實施細則與城市行動計劃中,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協同控制成為主要策略,煤、車、油則是減排措施的三大核心。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相對2013年下降2.9%,是近15年來首次實現負增長。2014年1~11月,全國共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611.34萬輛,提前超額完成全年淘汰600萬輛的任務。2014年全國按計劃全面供應國四車用汽柴油,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東、陜西等地率先供應國五車用汽柴油,以解決長期以來車油不匹配的難題。
2014年,國家層面要求石化、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的綜合整治工作,城市將治理的重點落在了石化行業的油氣回收和泄露檢測與修復(LDAR)的試點。同時,國家層面要求開展工程機械等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的污染控制,30余座城市在本市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對此提出了要求。
重視科學決策
伴隨著新標準的發布及其在重點城市與區域的提前實施,我國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實現了蛙跳式的躍進。
到2014年底,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點位已全部具備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監測能力,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臺也已基本建成。
“底數不清”一直是困擾我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大難題之一。
進入大氣治理攻堅階段的“國十條”時代,科學決策與精細化管理不斷被提出與強調。因此,大氣顆粒物污染來源解析與源清單的編制目的就是要摸清污染來源。只有依據可靠的研究成果與源排放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減排策略,進行科學決策。
為此,環境保護部在2013年發布了《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到2014年底,已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大城市基于長期的科研工作積累,率先完成和發布了PM2.5源解析結果。
北京與上海的源解析結果都揭示,城市機動車污染、區域傳輸、燃煤是空氣質量問題的三大癥結。這為淘汰黃標車與老舊車輛、車輛排放標準與油品升級、控制燃煤消費總量、劃定禁燃區、區域聯防聯控等關鍵措施的制定實施提供了科學基礎,也可用于評估控制效果。
2014年環保部發布了4項清單技術指南,包括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揮發性有機物、氨的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所涉及的污染源分類分級、排放系數與活動水平數據。
在此之前,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基于自身的管理需求,具備了污染源清單基礎: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首版排放清單,十年間基于科研項目的支撐持續做了4次系統性更新;而北京是首個將源清單編制納入環保常規工作的城市,形成了適合自身特點和需求的規范化工作方案與技術規定。
但是,絕大部分省市受制于技術能力不足、人力與資金資源短缺、數據可得性較差等因素,尚未建立起服務于空氣質量管理的本地源清單。此后,環保部還將通過城市試點的方式,逐步推動源清單變質在城市層面的落實。
報告發現,與重點區域、尤其是東部領先城市相比,東北、中部與西南城市群的整體能力水平還不足。東部發達城市的政策更為細致、治理措施更為豐富。以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為例,由于兩個城市在大型活動舉辦的空氣質量保障工作方面的經驗積累,加上中央資金支持、和政府相關部門人員意識較高,整體的空氣質量管理能力遙遙領先。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東北及中西部城市的環保部門都表示大氣難治,一是缺乏科學指導,對于如何有效組合多種政策措施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并不清楚,二是來自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壓力更大。”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向《科學新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