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泉琳綜合報道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1-30 14:15:26
曙光“云動力”:編織中國數據網絡

 
毫無疑問,云計算早已被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以來的IT第三次革命浪潮。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代表,云計算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信息產業的發展格局,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革命性變化。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已達到6500億元,未來五年云計算基礎設施支出預計將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長,到2019年將達546億美元,這將占IT基礎設施支出近一半的市場。
 
作為中國高性能計算領軍企業、云計算領域的領導廠商,中科曙光通過持續創新,已經掌握了包括云基礎建設、云管理、云安全、云存儲等一系列云計算核心技術與產品,正在云計算大數據時代浪潮中展露曙光。
 
2015年10月30日,中科曙光與全球云基礎架構和移動商務領導廠商VMware在北京聯合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組建合資公司,面向快速發展的中國云計算市場,合作開發創新解決方案。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云鑄未來”
 
早在2008年,中科曙光便發布了云計算戰略,啟動了云計算產品的開發。有著中科院“學院派”的基因,中科曙光在研發方面水到渠成。
 
云計算的核心是操作系統。在過去幾年中,中科曙光的云計算操作系統Cloudview,已經發展成為國產云計算操作系統的領軍型產品。
 
歷經多個版本的演進,該系統在計算、存儲、網絡等方面進行了技術升級,能更好地滿足云計算基礎設施管理的需求,同時優化升級了多租戶管理、項目資源管理、服務流程管理等功能,實現了IT基礎設施管理與企業業務流程的戰略性結合,完全實現了自主可控。
 
作為行業信息化的重要載體,云計算基礎設施是提供信息數據存儲和信息系統運行的平臺支撐,是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資源。
 
2010年,中科曙光推出了CloudBASE系列基礎設施整體解決方案,這是中科曙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針對第四代數據中心的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其包含配電、制冷、機柜、布線、監控、防雷等六個子系統。這些集高、精、尖技術于一體的數據中心基礎系統,不僅改變了傳統數據中心的設計方式,也為云計算落地應用提供了助推力。
 
2009年,中科曙光在成都建成了國內第一家面向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為社會事業和企業管理提供服務的“城市云計算中心”,首開國內建設大規模計算中心、變革城市管理模式先河。從這時起,“企業投資、政府扶持、商業運營、產業聯動”的云計算建設運營模式和理念逐漸輻射到全國,目前已建設完成成都、無錫、包頭、宜昌、南京、哈爾濱等10余個城市的云計算中心。
 
“城市云計算中心就是全國信息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曙光要做的,就是構建這個系統上的神經元網絡,完善中國信息化的神經系統。”中科曙光總裁歷軍說,中科曙光的下一個階段性目標是“百城”,這是中科曙光“數據中國”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
 
助力“數據中國”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已成為發展經濟新杠桿的形勢下,嗅覺敏銳的中科曙光順應趨勢,及時提出了“數據中國”的發展戰略。
 
“數據中國”就是“讓全社會共享數據的價值”。作為這一戰略的重要一環,云計算分量十足。
 
為了讓“數據中國”戰略落地,中科曙光除了打造各種“城市云”與“行業云”,形成面向“云”上的各種應用和業態的技術架構服務體系,還加快布局“云生態”,將服務器、存儲、信息安全、高性能計算等產品體系作為頂梁柱支撐,提供可靠的數據融合。
 
“數據中國”代表著合作,也意味著中科曙光將與合作伙伴在接下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協同合作建造這座數據融合的“房子”。
 
此次與VMware合作成立合資公司,中科曙光將成為控股股東,雙方將充分利用各自的先進技術,攜手打造安全可靠、技術領先并充分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本土化創新云計算解決方案。新產品將在性能、穩定性和兼容性等方面得到很大地增強,為中國云計算用戶帶來更好的應用體驗。
 
正如歷軍所言,“此次合作將成為雙方面向中國市場、合作開發世界級云計算平臺產品的助推劑”。不僅如此,合作還將有助于中科曙光進一步擴展“軟實力”,實現從“設備提供商”向“服務提供商”的邁進。
 
就在近日,中科曙光又與聯方云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協議。此次投資也是中科曙光在云計算產業鏈戰略布局的一個重點項目。
 
據中科曙光公司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透露,目前中科曙光公司正在研制適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大數據一體機、云操作系統和新型存儲系統等新產品,李國杰牽頭的973項目也正在研制面向大數據的高通量計算機,其“大股東”中科院計算所也正在研制大數據處理專用芯片和面向1000PB數據訪問的一體化存儲系統。
 
緊握大數據應用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正是中科曙光“數據中國”戰略的自信所在。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云市場發展、未來大數據分析,以及其他應用領域,中科曙光將繼續展露曙光!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5年11月刊 研產牽手)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