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創新是人類發展的時代主旋律,尤其是在科技領域,創新已經成為產業革命的引擎。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來,盡管我國創新能力穩步上升,但仍亟待加速提高,特別是信息技術領域更需迎頭趕上。
創新能力待提高
“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是技術升級。”倪光南援引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科學院的演說指出,“20世紀美國之所以領導了世界經濟,是因為美國領導了世界科技創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羅曾經指出,美國經濟增長大約80%源于技術創新,只有20%左右源于資本積累。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2.2%,遠低于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80%的科技貢獻率。”倪光南認為,這與我國的科技投入息息相關。
根據2014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我國的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在全球40個主要國家中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高1位。
倪光南指出,盡管我國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已達世界第三位,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國最近20年R&D經費累計投入量不及美國最近2年的投入量,也少于日本最近4年的總投入。此外,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只有42人/年,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100人/年以上)。
信息技術需趕上
“而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更是存在明顯差距,產業大而不強。”倪光南說,這主要體現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中國企業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知識產權受外國跨國公司打壓三個方面。
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中國公眾信息網絡一直以來是接入因特網,在網絡主權和基礎資源控制方面處于受控地位。倪光南舉例說,就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而言,包括桌面PC、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車載電腦、可穿戴設備等等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幾乎被蘋果、谷歌和微軟三家的系統所壟斷;而高性能CPU等高端IC芯片大量依靠進口,IC制造和設計工具基本上依賴外國;就連信息基礎設施也大多依托外國軟硬件構建,被稱為“IOE依賴癥”(IOE即IBM、Oracle和EMC),許多重要應用軟件也依賴外國跨國公司如SAP、Adobe、Autodesk等。
也因此,中國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利潤很低,且缺乏發展主導權。倪光南給出一組數字:2012年蘋果利潤率突破30%,而作為蘋果產品最大代工商的鴻海集團,其利潤率為2.0%,只有蘋果的6.7%;2013財年企業凈利潤微軟為219億美元、英特爾為96億美元,而作為Wintel架構PC的最大銷售商的聯想這一數字僅為為6.35億美元。
倪光南再次用數字揭示,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受到外國跨國公司打壓的觸目驚心:2013年我國手機產量14.6億部,占全球出貨量81.1%,但全國手機企業的利潤均值小于0.5%。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手機芯片市場,高通處于壟斷地位。在WCDMA、LTE芯片市場,高通的份額分別為56%和96.7%,而我國廠商要按照高通單方宣布的專利許可費率,將手機零售價的5%交給高通。
不僅如此,“高通還在與我國企業的許可協議中強制要求免費獲得我方的專利許可,使我國企業無法對高通及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機再行使自己的專利權。”倪光南指出,“這違背了作為標準必要的專利許可承諾——公平、合理、無歧視(RAND)。”
信息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信息領域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換代的前提。”倪光南說:“只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才能形成國家經濟的強力產業支撐,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提高工業附加值,以進一步塑成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過去我國往往只用銷售收入單項指標來衡量企業價值,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較多地用市值來衡量企業價值(對于未上市企業,也可評估其市值)。
“這比采用銷售收入單項指標更為全面。”倪光南說,企業創新能力最終體現為企業價值,并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銷售收入、利潤、知識產權、市場份額、品牌價值,“企業創新能力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石”。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倪光南進而指出,只有信息技術創新能力足夠強,才能保障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反之,如果信息領域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化關鍵核心技術和設備都要依賴外國,就難以保障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