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研究的一個開拓者
1998年4月,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在《光明日報》發表《知識經濟與中國現代化》一文,成為他進行現代化研究的開篇之作。此后三年,他以一年一套書的頻率,先后推出《第二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的行動議程》和《第二次現代化的前沿》3套著作,奠定現代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2002年,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全面推進階段建設的一個研究單元,也是我國首家跨學科、綜合性、專業性的現代化研究國家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簡稱“中心”)應運而生。
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院士為中心題詞: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奮斗。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為中心題詞:研究現代化規律,創新現代化理論,促進現代化建設。現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連續為《中國現代化報告》作序。
院領導的關懷和支持,為現代化研究和中心的成長創造了最好條件。中科院有關部門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支持和幫助,亦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2002年以來,何傳啟研究員擔任中心理事和主任。
他提出的中心定位是:研究世界、服務中國;具體而言,堅持科學性、創新性、戰略性和建設性四項原則,以世界現代化400年為研究尺度,以131個國家和世界97%的人口為研究對象,系統、科學地研究世界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客觀規律,全程動態監測世界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的整體進程,尋求中國現代化的合理路徑和良策,傳播現代化科學的知識和理念,著力打造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團隊。
經過十多年奮力前行,何傳啟領銜的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凸顯了中科院的新型智庫作用,中心已逐步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科學智庫。
作為一個具有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使命感的科研團隊,近十多年來,該中心站在世界科學前沿,瞄準國家戰略需求,針對我國基本國情;堅持科學性、戰略性和建設性的基本原則;充分利用中科院多學科優勢和雄厚科學積累、廣泛吸取國內外的優勢科學思想。采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綜合研究方法,系統、持續地研究我國現代化的基礎理論和發展戰略。先后完成的14部《中國現代化報告》,涵蓋了現代化科學、現代化政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生態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城市現代化、地區現代化、國際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等諸多領域,為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支撐,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十年磨一劍!吨袊F代化報告2010》是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第10本報告。業內專家評價這是“全球第一部《世界現代化概覽》,是世界現代化400年的數字化全景掃描,是世界現代化的一本科普書、參考書和工具書”。
它首次集中介紹了現代化研究的10種理論,系統闡述了現代化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U型曲線和實現概率。其中,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是中國學者何傳啟提出來的。
世界現代化進程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科學闡釋了現代化進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世界現代化可大致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大階段。
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它的時間跨度約為200多年(約1763~1970年),不同國家進程有所不同。
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它的時間跨度約為100多年(約1970~2100年)。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就是綜合現代化,它適合于尚未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現代化報告》建立了世界現代化指數,包括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第一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征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等。第一次現代化指數采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知識進步三個方面10個指標來評價。
目前第二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識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等,第二次現代化指數采用知識創新、知識傳播、生活質量和經濟質量四個方面16個指標來評價。綜合現代化指數反映不同國家與世界先進水平的相對差距。
何傳啟認為,在當今地球上,我們可以找到人類社會四個發展階段的典型特征,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知識社會早期。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就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就是第二次現代化。
目前,中國現代化處于兩次現代化并存的格局。我們既要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補課,加快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的進程,同時要去追趕第二次現代化,要迎頭趕上第二次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這個壓力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次現代化有三次浪潮:18世紀的機械化、19世紀電氣化和20世紀50年代的自動化;第二次現代化也會有三次浪潮: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化、21世紀20年代的仿生化和21世紀下半葉的體驗化等。前四次浪潮是歷史事實,后兩次浪潮則是一種預測。
第一次現代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基礎。第二次現代化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現代化的延續和發展,如民主化、理性化和科技進步等;在某些方面是第一次現代化的“反向”或轉折,如從工業化到非工業化、從城市化到郊區化、從集中化到分散化、從生態破壞到環境保護等;在某些方面是創新,如知識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等。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向第二次現代化轉型的過程是綜合現代化。
如果說,現代文明可以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那么,工業文明是初級的現代文明,知識文明和生態文明是高級的現代文明。如果說,第一次現代化是從傳統文明向初級現代文明的轉變,那么,第二次現代化則是從初級現代文明向高級現代文明的轉變;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和持續向高級現代文明的轉變是綜合現代化。
世界科技的六次革命
何傳啟指出,16世紀以來,世界科技大致發生了五次革命(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包括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革命、電力和運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世界經濟大致發生了三次產業革命,包括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和信息化革命等,有人把第三次產業革命分為自動化和信息化革命兩個階段。
第五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技術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它是第三次產業革命(自動化和信息化革命)的技術基礎。持續時間大致是1945~2020年;目前尚未結束,還有一些“尾聲機會”。
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尾聲機會”涉及許多方面。
例如,包括物聯網、無線網、大數據、云計算、量子通信等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包括農業、制造業、交通和能源等)的滲透和應用,包括智能化和綠色化的先進制造(如3D打印等)、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等。
何傳啟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它將以新生命學革命為基礎,將主要發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的交叉結合部,將是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
第六次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的預期時間大約是2020~2050年;它尚未發生,但它的核心專利爭奪已展開,新產業革命的技術前奏已經響起,這是一個“先聲機遇”。
目前,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尾聲機會”已經引起社會關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先聲機遇尚無統一認識,第二次現代化的歷史機遇的共識還沒有完全形成。
現在,距離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世界各國大致處于同一起點。
在過去500年里,中國曾錯失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并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表現平平,收獲不多。
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專利爭奪已經展開,第四產業革命的來臨已進入倒計時,它們將決定一個民族的世界地位,將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
機遇青睞有準備者。抓住機遇,就可能加速復興;錯失機遇,就可能延緩復興。
目前,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創新機會、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先機會、第二次現代化的趕超機會交織重疊在一起,形成史無前例的“超級機遇”。如果能搶占有利位置,掌握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和核心專利,加速文明轉型,就有可能創造中國奇跡。
中國現代化進程
中華民族既有輝煌歷史,也有苦難經歷。在18世紀以前,中國是一個經濟發達國家,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18世紀是世界現代化的分水嶺,歐洲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成為發達地區;中國錯失機遇逐步衰落成為第三世界國家。
如果說16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萌動,17~18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中斷,19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那么,20~21世紀是中國現代化的全面展開。從19世紀算起,中國現代化將是一個持續約300年的歷史過程(19~21世紀)。從文明進步的角度看,如果說,18世紀是中華文明失落的100年,19世紀是中華文明覺醒的100年,20世紀是中華文明奮起的100年,那么,21世紀將是中華文明復興的100年,F代化研究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是該中心通過長期深入研究得到的結論,給中國現代化建設概括了一個時間表。
世界現代化的前兩百年(1700~1900年),中國是一個落伍者;第三百年(1900~2000年),中國是一個學習者;第四百年(2000~2010年),中國要成為一個開拓者。
1953年毛澤東同志講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時候提出“一化三改”,包括工業化、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四個現代化”,即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和現代化的國防。1964年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
1987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1980~199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是1990~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2000~2050年,達到當時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鄧小平完成了對中國現代化從口號到理性的轉變,而何傳啟的理想,是要讓“現代化”從理性走向科學。
目前,“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步已經完成,第三步戰略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時間。《中國現代化報告》預計,如果采用“運河戰略”,走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徑,采納兩次現代化的精華,避免現代化過程之陷阱,走出一條低成本、低消耗、高質量和高效益的現代化新路子,迎頭趕上21世紀后期的世界先進水平,而不是跟蹤模仿發達國家的老路,中國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水平,提前10年左右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中國要達到發達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預計要到21世紀末。這是該中心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做出的預測。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首次提出了“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模型”: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相結合產生新科技,新科技導致新產業,新產業導致新經濟,新經濟導致新社會,進而推動現代化;從創新到現代化的各個階段都有信息反饋,形成從創新到現代化的正反饋循環驅動。隨后,創新驅動模型被不斷完善,并用于現代化各個領域。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建議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實現人口空間結構的兩次轉變,第一次是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變,第二次是從城市社會向城鄉平衡的郊區化社會的轉變!吨袊F代化報告2013》繼而提出了城市現代化路線圖,提出采用“中度城市化模式”,走大城市主導型城市化道路,預計2050年中心城市人口比例達到30%,郊區人口比例達到50%,鄉鎮人口比例達到20%。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認為,從人口規模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化任務超過了發達國家的總和,而且要用10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中國現代化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超過了過去的總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盡快轉變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發展道路,建議成立環境部,實行生態補償制度等。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梳理了18世紀以來國際關系、國際環境對現代化的影響,以及國際環境與國家現代化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中國國際現代化的“和平鴿戰略”構想。“和平鴿戰略”還同時設想把海南島建成“自由貿易區”,成為亞洲國家聯合會的所在地。后來海南島成為國際旅游島,可以看成是自由貿易區的一個先身。目前,自由貿易區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前沿。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預計,如果系統研究和理性選擇適合國情的現代化戰略與路徑,中國復興就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達到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具體指標包括如下六個方面,它們可以作為地區基本現代化的參考目標。
其一,經濟現代化: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美元(2000年不變價),關鍵經濟指標的排名進入世界前40名。其二,社會現代化: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達到80%左右,消滅絕對貧困(世界銀行標準的貧困)。其三,政治現代化:建成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現代政治文明,國際競爭力的排名進入世界前10名。其四,文化現代化:文化生活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文化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的排名進入世界前20名。其五,生態現代化: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人居環境質量達到主要發達國家水平。其六,人的現代化:大學普及率超過80%,平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人類發展指數的排名進入世界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