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發布時間:2015-3-30 15:38:47
Science2月20日刊

 
黑洞風可阻礙星系中恒星成長
 
仔細觀察發光類星體周圍X射線光譜的研究人員檢測到了一種從該類星體射出的持續性、幾乎是球狀的高度離子化的氣體流。
 
Emanuele Nardini和同事說,這一強風或能給一種將某演化中星系內的黑洞成長與恒星形成進行聯系的模型提供證據。
 
星系演化似乎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相聯系。
 
在某些模型中,這種聯系會隨著在物質掉入黑洞而釋放巨量能量時發生,而所致的風可驅使這種來自黑洞的向外能量阻止恒星的生長。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一直無法檢測到一種會以這種方式影響其宿主星系的足夠強且持續的風。
 
應用在5個場合收集到的來自兩臺望遠鏡的數據,Nardini和同事說,他們如今有了這類寬而強力的風(比狹窄射流型能量外流更大)的證據,這種風可調控PDS 456周圍的恒星形成。
 
黑色素讓太陽所致損傷持續存在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日光浴者在他們離開海灘或日光浴床幾個小時后仍然會有引起癌癥的DNA損傷,而皮膚色素(黑色素)似乎是這一延遲反應的罪魁禍首。
 
黑色素常被認為是一種保護性的色素,它能阻擋紫外線的輻射,而后者會損害DNA并促使皮膚癌發生。
 
這個過程是在輻射引起DNA損傷或斷裂時開始的,而這可能會導致致癌基因突變,這些損傷常常在接觸紫外線后不到1秒鐘就會出現的。
 
但Sanjay Premi和同事如今在小鼠和人類細胞中顯示,在接觸紫外線-A(UVA)輻射3個多小時之后,在產生黑色素的細胞中會出現這些損傷;UVA是來自陽光及日光浴床的輻射中的主要部分。
 
研究人員認為,紫外線輻射會產生可活化黑色素中某電子的活性氧和氮,而這轉而會釋放出引起DNA損傷的能量。
 
Premi和同事提出,研究人員應著眼于添加“猝滅”化合物以作為一種可抑制這種高能態“傍晚后”防曬用品的一部分。
 
對海洋中科普法則的支持性證據
 
研究人員說,自5.42億年前左右寒武紀時期開始以來,海洋動物的平均體形大小已經增加了150倍,而這一向較大體形發展的趨勢并不是隨機的。
 
這些發現對一種叫作科普法則的假說提供了支持;該法則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對不斷增大體形的積極選擇。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大的體形(這是一種許多專家認為有利的特征)是否源自積極的選擇還是隨機的過程(如從其原先小的體形發生中性偏離)。
 
現在,Noel Heim和同事對全世界17208個屬的海洋動物的成年體形測量進行了匯編并發現,海洋動物的最小體形自寒武紀以來已經下降了不到10倍,而海洋動物中的最大體形則在同樣多的時間內激增了10萬多倍。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分析與若干流行的模型進行了比較并發現無法用隨機過程來解釋這些顯著的差異。相反,他們說,海洋生物從其微小的祖先演化成巨大的體形說明變得更大肯定是有好處的。
 
鑒于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提出,呼吸空氣的演化可能與海洋中的科普法則有關。
 
母代藍鴝通過子代影響社群
 
一個對藍鴝的為期10年的實地研究顯示,一只母鳥對其雄性子代的影響可起到一種塑造生態社群的作用。
 
Renée Duckworth和同事發現,與其他西部藍鴝爭奪巢腔的雌性西部藍鴝會比那些非競爭性雌性藍鴝在它們的蛋上安置更多的雄激素。反過來,這些額外的激素會使得其雄性后代變得更具侵略性并有向外散布的傾向,它們會離開其鳥巢及拓殖新的棲息地,并在該過程中取代山地藍鴝的種群。
 
在一次森林火災后,兩種藍鴝都在美國的西北地區拓殖了新的棲息地;山地藍鴝首先到達并填補了巢腔,而西部藍鴝較后到達并取代了山地藍鴝。
 
Duckworth和其他研究人員改變了可供西部藍鴝使用的巢腔數目并發現,與其他藍鴝物種爭奪空間而非在某特定區域內的藍鴝密度(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可能觸發母體對后代影響的提示)使得該藍鴝會在其蛋上安置更多的雄激素。
 
據研究人員透露,通過取得山地藍鴝的地盤,西部藍鴝制造了一種引起有競爭性的母鳥及侵略性子代鳥的環境。這些侵略性的子代鳥隨后會離開家園并在一個新的火災后棲息地再次重新開始該循環。
 
他們的結果證明了母體在子代中誘發的變化如何能對整個社群的組織產生間接的影響。
(本欄目文章由美國科學促進會獨家提供)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5年3月刊 科學·集萃)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