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 姜天海 彭科峰 來源: 發布時間:2015-4-27 16:54:1
保護自然 攜手并進
專訪WWF全球總干事Marco Lambertini

 
Marco Lambertini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緣分始于幼時。早在家鄉意大利,他就開始參加WWF的青年志愿者項目。2014年4月,他正式接任WWF全球總干事一職。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保護工作,他有著自己的領悟。
 
《科學新聞》:WWF對中國的自然保護非常重視,這是否也代表了中國在保護工作上所具有的全球意義?
 
Lambertini:中國是第二大全球經濟體,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導致中國積累了一系列環境問題。但這也為中國擁抱新的發展模式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也可以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巨大環境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過去幾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決心和巨額投資,讓中國真正成為領導太陽能發展的世界強國。正是由于中國在太陽能上的投資,現在這種能源才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如此普及,而且價格低廉。
 
過去中國的快速發展對環境產生了很大影響,但現在中國有機會真正向可持續發展敞開懷抱。這也正是我們在幫助政府做的,我們很激動政府出臺的能源轉型等政策,不僅宣布了碳峰值,也顯示了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資的決心。
 
《科學新聞》:WWF今年在中國有哪些工作目標?
 
Lambertini:一個重點是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保護。我們繼續與國家林業局緊密合作,重點關注野生動物、濕地和森林保護工作。森林和濕地對于水質和水資源保護尤其重要,因此不僅對于野生動物很關鍵,更是關乎全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們的確看到了中國在生態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上的進步:森林覆蓋率有所增長,政府也在嚴控森林開采;過去十年濕地保護有顯著增長,很多新的濕地得到保護;熊貓、東北虎等數量都在增長。
 
隨著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臨近,人們都意識到今年對于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空氣質量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WWF與各國政府緊密合作,支持各國政府對此的宏偉藍圖和決心,特別是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順利過渡。
 
同時,中國的碳峰值在2014年第一次下降了3%。過去幾十年,中國碳消耗一直呈上升趨勢。因此,這對于中國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來說是非常振奮的。我們也支持中國政府能夠繼續保持這一趨勢,期待人類未來真正能夠淘汰煤炭、石油、天然氣,完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那一天。
 
《科學新聞》:您在自然保護領域有著35年的卓越領導力,您能否分享自身的經驗來推動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
 
Lambertini:上世紀60~70年代早期,歐洲也曾經歷過類似于今日中國的發展狀況。二戰后,歐洲經濟的大發展雖然不如中國迅猛,但也令人驚異。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歐洲的空氣污染嚴重,水質非常差,自然環境也在迅速惡化。對此,社會和政府開始加以回應,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并加以行動。如今,歐洲的自然環境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中國,我看到了非常相似的歷史。這種發展階段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因為經濟發展讓人們更加關注經濟成果,而忘記了后果。但是當后果趨向明顯并為人所感知時,人們就會發生觀點轉變并加以治理。
 
因此,我對于中國的自然保護工作很樂觀,中國政府、公眾、公有和私有企業都開始對此有很好的回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認為這種回應會同發展速度一樣迅速。
 
《科學新聞》:在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程中,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平衡所經之地的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
 
Lambertini:首先,中國面臨的挑戰亦是全球面臨的挑戰——平衡人類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關系,既要滿足逐漸增長的人口需求、社會繁榮、人民幸福,也要確保不要毀掉對人類自身極為重要的自然環境。這是有可能做到的。我們正在與政府合作推廣低碳發展,在建筑、交通、水資源管理方面的智慧城市,我們正在推進零浪費、零水足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大型現代化城市。
 
這種方式也適用于各國的大型發展項目。核心問題就在于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時,要最大程度地降低自然資源的使用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例如,在高鐵建設上避免影響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棲息動物,認真研究路線,建設方式確保野生動物可以無障礙通過。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中,也可以采用很多工程解決方案,例如通過建立智慧交通系統來減少能源消耗。
 
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中國新興城市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例如我此次與深圳市長洽談過深圳市前海的綠色低碳智慧城市,這是中國真正可以為國內其他省市乃至全球提供的低碳、節能、環保、可再生能源樣本。
 
《科學新聞》:國務院近日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你對中國水污染治理的期望是什么?
 
Lambertini:中國的水污染治理有很大潛力,因為政府展示了堅定的決心。在國家真正遭遇空氣和水資源污染的時刻,整個社會都深刻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加以回應。
 
但正如其他國家,中國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真正落實規章政策,例如號召私有企業、出臺激勵措施、并對排污進行監管等。
 
不過雖然有挑戰,但這的確是正確的方向。我有信心中國會繼續邁向可再生能源的未來,我們也會幫助中國政府向這個方向邁進,因為我們的確需要中國同世界各地一道,遠離化石燃料。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重要經濟體。也正因為中國的重要性,我認為,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因此,中國政府肩上的責任和機遇都很重大。
 
我們已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WWF想要與中國政府合作。這是艱難的挑戰,但也是一個絕對值得我們為之奮斗的挑戰!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5年4月刊 高端訪談)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