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的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們發明藍色發光二極管(LED)。
此時,正在日本的中村還在睡覺,醒來后他告訴記者:“這簡直難以置信”。與赤崎勇和天野浩正統的高?蒲谐錾聿煌,日企技術員出身的中村在科研道路上走得十分坎坷。
坎坷科研路
日本日亞化工的地下室里,一個穿著工作服的日本中年男子正在悄悄搗鼓自己的實驗,查閱文獻、樣品試驗、整理數據……無數個日夜的期待、失落、推倒重來造就了中村的傳奇。
1979年,25歲的中村以技術員的身份加入了日亞化工,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這家重銷售、輕研發的小公司。
當時,盡管紅光和綠光LED技術已成熟多年,但藍光LED的技術難題卻長期困擾著科學和工業界。少了它,就無法利用三原色原理合成白色照明光源。當時,大多數科學家選擇氧化鋅和硒化鋅作為發光材料,中村卻劍走偏鋒,開始研究氮化鎵的可行性。為此,他于1988年赴美留學,研修用于制造藍光二極管的結晶生長技術。
“我來自一個小公司,預算和科研人員都很少,我當時發現關于氮化鎵的文章很少。”中村在中科院理化所的學術講座中告訴《科學新聞》,這是一個出文章的好研究選題,他的科研之旅也就此展開。
但是由于中村濃重的英語口音,再加之沒有論文基礎,受到了周圍科研環境的排斥。一年的美國訪學后,他幾乎無功而返。
回到日本,由于公司領導不允許他繼續進行LED研究,因此他只能轉戰地下室,先后研發出了采用氮化鎵的發光二極管以及雙異質結構的氮化鎵發光二極管,并于1993年11月29日正式發布了該技術,開啟了繼愛迪生以后的新固體照明時代。
光環背后
2000年,中村加入了該領域實力頗強的研究型高校——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
諾獎得主赫伯特·克勒默因將半導體異質結構發展應用于高速光電子元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他于1976年加入圣芭芭拉分校時,說服學校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剛成型的化合物半導體技術,使得該校在這一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
但克勒默的半導體異質結構研發之道,也不平坦:“最后一步發生在1963年……我把想法寫下來,并將論文提交至《應用物理學快報》,被拒了。別人說服我不要與這個結果抗爭,而是轉投《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報》。文章發表了,卻被人們忽視……最后一個諷刺的地方是:我被拒絕利用資源研發新的激光,依據是,這不可能有任何新的應用。”
克勒默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現代LED技術的效率來自于將電力轉換成光。正如他所預見的,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創造了它自己的應用。
1993年11月29日,一項技術的問世震驚了整個世界。“大自然的一個很小的瑕疵終于被發現了。”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楊祖佑在講座介紹中提到,這標志著高亮度藍光LED橫空出世。
克勒默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高亮度藍光LED,是在德國斯圖加特一位同事的實驗室中。“這個東西一點亮,我完全震驚了。”克勒默說:“你認為你將會從事這方面研究嗎?”同事回答:“克勒默博士,我們別無選擇。”
有一次,克勒默在德國物理學會上見到了正在演講的中村?死漳嬖V他:“我們今天見證的是電燈泡時代結束后的新紀元。”“他的小燈比之前的藍光LED要亮一百倍。真的,非常出色。”
“我確定有其他人也在進行氮化物的研究……但是中村是突破這一技術的人。沒有其他人接近這個突破點。”克勒默評價道,“當然他的產業背景也在這個特殊的案例中給予他幫助,因為這在當時的確帶來了產品。”
點亮21世紀
“白熾燈照亮了20世紀,而LED燈將點亮21世紀。”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寫道。
現在,藍光LED的產品已經應用在全球的千家萬戶,讓家庭的夜晚也亮如白晝,但消耗的能源卻要遠遠小于白熾燈和日光燈。這在以節能減排為全球發展重點的21世紀,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不是在討論如果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是做一些我們從來無法做到的事情。”克勒默在2006年中村獲得“千禧技術獎”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LED燈還將幫助全球愈15億人告別黑暗的時代,LED燈的低能耗將讓采用太陽能小型電站電力的地方實現照明。
“電燈泡大肆消耗能源,以熱能的形式浪費95%的輸出量。”作家鮑勃·約翰斯通在他的著作《中村修二與照明技術革命》中提到,“到2010年,隨著設備性能不斷提升,價格大幅下跌,LED技術將替代美國各家各戶的白熾燈以及辦公室和商業場所的日光燈。到2020年,這些小小的燈光很可能會取代所有傳統形式的照明,可能探照燈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