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裕國家可能面臨更多洪災影響
現在,許多富裕國家能夠通過降低脆弱性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三角洲的洪災風險,但在基礎結構成本不斷高漲的陳述模型中顯示,這一降低風險的措施可能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最終,富裕國家在將來可能經受與發展中國家相似程度的洪災壓力。
科研人員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人口產生損害事件的幾率、隨著時間推移人口暴露于風險的情況如何隨著氣候變量的改變而轉變以及人口對這些不良事件的脆弱承受力。正如作者所提出的,后一種因素受到三角洲國家等富裕程度的強烈影響,因為較高的GDP可在從家庭到地區的范圍尺度上為一個國家提供減輕洪災沖擊的財政能力。他們將這些計算應用于48個主要的沿岸三角洲,總人口愈3.4億。盡管較富裕國家的三角洲與其他三角洲相比遭遇洪災幾率相似,但這些地區的風險評估結果要穩定得多。在本研究所涵蓋的三角洲中,這些地區風險最低。然而,當研究人員在將長期上漲的基礎設施成本納入考量重新計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風險時,這些三角洲的脆弱性增加幅度變得最大。
基因缺失和重復揭示基因變化過程
通過在超大人口群中仔細觀察拷貝數差異——基因組間的結構差異,研究人員如今對選擇過程會如何影響全球各地人口的基因組有較好的了解?截悢挡町愒贒NA的大塊部分被復制或刪除時發生的。它會涉及含有多個基因的基因組區域或重要的調節區域。研究人員推測這些變化是受選擇的,但對于在我們的基因組內消除或維持這些變化的作用力仍不了解。
科研人員對來自125個人群236個個體基因組中的拷貝數變異進行分析,確定祖先模式以及來自遠古人種的混合基因組的保持;大洋洲人群保留了大量源自丹尼索瓦人世系的復制拷貝。正如研究人員的料想,與非—非洲人群相比,非洲人更可能顯示祖先基因組序列的證據,因為經歷了更多的種群瓶頸從而導致多元化水平較低。與非洲人群相比,這些非—非洲人群的瓶頸事件還導致了基因缺失較少。結果表明,DNA缺失更能反映選擇過程,而DNA重復則凸顯了人口特異性的結構。
尼泊爾地震數據揭示巨型逆沖斷層地震本質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地震,地震區域附近的GPS網絡在此次大規模大陸板塊逆沖斷層地震中第一次非常近距離地持續記錄了各種測量數據。這些數據給我們提供了對巨型逆沖斷層地震的獨特了解?蒲腥藛T分析了來自直接位于主喜馬拉雅逆沖斷裂帶(MHT)的逆沖斷層之上GPS站的數據,以及監控地表位移雷達測量的數據。2015年的尼泊爾地震數據清楚地表明了僅僅在6秒鐘內發生的脈沖樣撕裂,其在總共70秒的地震中只占了一小部分。測量顯示一個寬20公里的滑動脈沖,它的撕裂速度極快,大約為每秒3.2公里。該滑動脈沖的平穩發生將震動的頻率限制在可能會損害一般住宅的水平上,但它激發了整個盆地范圍內的共振,后者引起了高層建筑的垮塌。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5年8月刊 科學·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