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21世紀的今天。然而,正是這種“司空見慣”的資源,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卻不可多得。
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海地,是西半球電氣化程度最低的國家,這里的部分居民每月需要花費約10美元購買蠟燭和煤油,作為家庭照明的主要來源。
在印度,很多居民需要支付額外費用,才能通過汽車電池為手機充電;在非洲,日光仍然是數百萬當地居民的主要照明方式。而為了滿足電力需求,一些太平洋島嶼不得不使用柴油發電機。
盡管聯合國制定了“到2030年完成全球電力覆蓋”的目標,也提供了政治上的推動力,但現實挑戰依然艱巨。
2012年,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在現有發展模式下,全球缺電人口比例將從2010年的19%降至2030年的12%。這意味著即使到2030年,仍將有近10億人生活在黑暗中。同時IEA還指出,要實現全球電力覆蓋的目標,目前規劃的每年140億美元的投資遠遠不夠,必須要增加到每年490億美元。而即便是集中式電網,也僅能覆蓋30%的偏遠地區。
幫助偏遠地區找尋電力的探索道阻且長。
新技術帶來新希望
最近,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電燈,為偏遠地區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技術,能捕捉從植物中釋放出來的電能。
研究人員Robby Berman解釋了這個過程:植物中的營養素遇到了埋在泥土中被稱為‘地桿菌’的微生物,相遇過程中會釋放出電子,其中的電極可以被捕獲并加以利用,并能將植物營養物轉化為電子能量。為此,研究人員將其稱之為“植物燈”。
如今,研究人員已經研制出了10款試驗植物燈,并將它們捐贈給位于秘魯偏僻地區Nuevo Saposoa的居民。該村莊位于Ucayali的熱帶雨林中,是秘魯通電率最低的地區。盡管廣袤的熱帶雨林是致使該村無法通電的部分原因,但該地區數量眾多的植被同時也是制造更多植物電燈的絕佳資源。
據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的工程師Elmer Ramirez介紹,(在)每一款植物電燈(木盆中)已經事先安裝好了受保護的灌溉系統。然后再將植物和土壤放入木盆,隨后在盆內放入發電系統,其中的電極和土壤能夠將植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電能。
對于Nuevo Saposoa和其他缺醫少藥的居民區而言,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杰出的生物工程,更是一個非,F實的需要。
Berman表示,在秘魯Nuevo Saposoa和Pucallpa的熱帶雨林村莊里是有電網的,但是自從去年三月的洪水暴發后,電纜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壞,已經無法工作了。因此,日落就意味著“熄燈”。
對于這些教育并不發達的熱帶雨林的社區來說,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在這里,只有30%的人接受過中等教育,而有將近15%的人是文盲。電能的缺失,給社區有孩子的家庭帶來了大麻煩:沒有電,孩子們該如何學習?除非他們使用煤油燈提供照明,但是這種方法既不利于健康又有危險。
“植物燈”每日可發光兩小時,以低能耗提供明亮的LED燈光;蛟S兩小時的電力微不足道,但對于平時只能依靠日光及煤油燈取得光源的Nuevo Saposoa的居民來說,“植物燈”顯然是方便又安全的。
在Berman看來,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的這項創新帶有人道主義的精神。因為這些地區電能的匱乏,對社會、教育、家庭的發展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科研人員想盡辦法進行創新,正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
如果“植物燈”能夠取得成功,它們的吸引力不會僅僅局限于熱帶雨林社區。誰不想要一盆可以減少他們電費的室內植物呢?
電子微生物
實際上,“植物燈”之所以能夠提供電能,都是地桿菌在起作用。
地桿菌是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異化Fe(Ⅲ)還原菌,廣泛分布于Fe(Ⅲ)還原環境,如淡水沉積物、有機物或重金屬污染的地下水沉積層等,具有重要的生物修復功能。
十多年前,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微生物學家Derek Lovley及其同事提出,地桿菌屬微生物能夠產生細微的電流導線(即微生物納米導線)。但這一科學假設長期陷入爭論和質疑之中。
不過,他們最新的研究已經證實了地桿菌可以導電。Lovley研究團隊用靜電驅動顯微鏡(EFM)證明,電荷確實會沿著微生物的納米導線蔓延,正如電子能在高導電性人工材料碳納米管中流動一樣。這就意味著從理論上來說,地桿菌屬微生物可以像納米線一樣傳輸電力。
除了發電外,地桿菌因為具備像放射性物質一樣的代謝能力也備受科研人員的關注。可以說,地桿菌是生物技術中“最有才”的微生物之一。2009年,美國《時代》雜志稱其為“電子微生物”,并將其列為當年50項最佳發明之一。
盡管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并不是第一個利用地桿菌的,但是他們研發的“植物燈”確實為偏遠地區人們提供了燈光的再生能源,為他們的可持續生活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