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 姜天海 來源: 發布時間:2016-1-11 12:46:30
拐點上的中國科研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致力于實現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經濟?茖W技術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的科研成果也逐漸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
 
但11月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NPG)發布的一份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的白皮書指出,中國科研的平均學術影響力與其產量的增長還不匹配,如以作為學術影響力標尺之一的“標準化論文引用影響指數”(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來衡量,一些學科領域尚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科研處于拐點之上,只有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的桎梏,勇于面對新時期的挑戰,才能加快我國科研產出質量和影響力的提升,支持我國科研水平的可持續增長。白皮書建議,我國應繼續進行科研轉型和改革,以實現創新引領下的發展目標。
 
“人才回歸”呈良性趨勢
 
長期以來,一直困擾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問題是人才的流失。歐美國家在科研水平、資助和科研環境上的遙遙領先,導致我國科研人才不斷外流。
 
但步入新世紀,我國開始逐步改善科研環境,加大科研資助力度,大力引進海外科研人才,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學子和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因此歸國獻力。可以說,當前我國科研正在呈現出一個良性的發展趨勢,長期困擾我國的“人才外流”正在逐漸轉變為“人才回歸”。
 
白皮書數據顯示,大多數年輕的中國科研人員或博士生計劃在海外停留一段時間后就回到國內:有85%的人計劃在五年之內回國。“海歸”歸國步伐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的科研地位不斷提升,也顯示出中國科學家對國家未來不斷增強的信心。
 
通過梳理分析NPG最近對1700多名中國一線科研人員的問卷調查和當面訪談結果,白皮書指出,中國科研生態系統各基本組成要素的發展局面十分樂觀,但依然有一些障礙困擾著科研人員,不利于建設一種認可和鼓勵求精創新的科研文化。“要讓這些科學家有更大的發展并留住他們,就需要實施相關政策和資助計劃,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并解決其擔憂的問題。”
 
“與中國的經濟一樣,中國科研也處在一個轉折點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對此評論,“白皮書中的一系列建議和解決方案都基于我們第一手的廣泛調研,并明確針對科研人員所反映的問題。目的是幫助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更加成功。我們相信,如果有關方面對此加以完善、細化和實施,中國就不僅有機會成為科研強國,更可以建立一種深厚的創新文化,確立全球科學技術領導者的地位。”
 
科研資助需“升中求變”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的《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為2.05%,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
 
中國研發投入強度已連續兩年超過2%,且呈持續上升態勢。其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占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4.7%、10.8%和84.5%。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解讀公報時對此表示,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大國,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3%至4%的水平相比雖然還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態勢。
 
中國對科研支持的“穩中有升”,在全球經濟低迷、發達國家紛紛縮減科研開支的背景下顯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也有不少科研人員指出基礎研究投入占比較少的問題。
 
在白皮書采訪的學術帶頭人(PI)中,超過80%的人認為中國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助。“鑒于應用研究領域的許多重大進展都源于基礎研究的成果,增加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將成為促進創新的一項有遠見的長期戰略。”白皮書指出。
 
盡管有些科研資助機構已經設立了面向年輕科研人員的專項資金,但有些受訪者表示,“金額往往較小,而且期限較短”。特別是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往往最具創新力,而且科研生產力也最高。因此許多受訪者希望,資助機構能夠為年輕科學家提供撥款更多、持續時間更長的支持。
 
此外,有3/4的受訪者認為,對于潛在影響和實際價值尚不清晰的研究項目,資助機構敢于承受風險予以資助的力度還不夠。“比如納什的博弈論”,一名科研人員表示,“當時沒人預見到這種純理論研究有什么商業價值,但它后來被證明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科研資助體系方面,我國正逐步采用更為嚴格的專家評估方法,并已取得顯著進步,獲得了我國科研人員的普遍認可。在資助申請流程方面,有2/3的受訪者認為,評審過程的公平性和效率都已提高。作為中國科學家主要的資助來源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此功不可沒。
 
此外,也有受訪者建議,資助機構能夠增加資金管理上的靈活性并簡化合規流程。數據顯示,約有2/5的受訪者反映,他們20%以上的工作時間要花在與資金申請和評估相關的活動上。資金使用的規定過于嚴格成為影響其工作效率和科研產出的一大障礙。
 
逐步完善科研實施
 
近幾十年,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開始擁有并管理自己的實驗室和研究項目。
 
獨立,帶給年輕人不按部就班的創新空間,但也讓年輕人無法充分得到資深科學家的指導,與“長者、智者”合作交流的機會也因此變少。
 
3/4以上的受訪者感覺自己在從事科研的起步階段沒有獲得足夠的指導(mentoring),年輕科研人員對此更是深有感觸。這一問題在本土培養的科研人員中更為普遍,受訪者中有66%的博士、72%的博士后和77%的研究員都表示獲得的指導不夠。因此,白皮書建議,可以減少資深科學家的行政管理任務,讓他們能有更多時間指導年輕科研人員。
 
除了資助和指導之外,通過科研寫作和經費申請、數據管理、科研項目管理和科研道德等方面的培訓與支持,也可對塑造我國未來的科研文化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員群體,但根據NPG的調查顯示,我國尚缺乏博士后研究員和實驗室技術員。有經驗的博士后能讓PI更有效地利用時間,還可以在指導年輕學生和員工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解決這兩類人才的短缺,對于中國科研繼續參與全球競爭至關重要,因此科研機構需要提高對這些崗位的重視度。”白皮書建議,可以通過提高合同制研究人員的薪酬,減少招聘中對海外經歷的強調等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在科研合作方面,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中國的科研合作機會正在改善,但他們也指出,在高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仍然是中國衡量科研人員成功的一項重要標準,并因此產生了對第一作者身份的爭奪、學術不端等問題。
 
對高水平論文的重視雖然提高了中國科研產出的質量,但評估中簡單的定量標準和作者貢獻分配同時也可能會抑制科研合作,并催生學術不端。
 
此外,白皮書還調查了學術不端這一全球問題。有2/5的受訪科研人員認為,中國學術不端的嚴重程度與國外大致相同,但也有相似比例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情況更嚴重。受訪者強調,我國目前缺乏成熟的科研道德培訓。“例如,我實驗室有個學生,他投稿了一篇文章, 然后把相同的圖表又用到另外一篇文章里。他不知道這是不允許的。”一名科研人員指出。
 
科研傳播的大眾化與國際化
 
科技成果屬于全社會。因此,科研傳播不僅是科學家之間分享科研成果,還包括在科研交流活動中與公眾、政策制定者和商業領袖建立密切的聯系。
 
盡管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已經逐步意識到向公眾傳播科學的重要性,但數據顯示,只有50%左右的受訪者在過去3年實際參與過某種形式的科學傳播活動。
 
科學研究也是一項國際化的工作,并最終有賴于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最大程度的知識交流,來促進全人類的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
 
然而, NPG的調查顯示,中國科研人員對于開放共享數據還缺乏熱情,或者尚未意識到這一全球趨勢。因此,白皮書建議,我國科研機構應采取措施,鼓勵科研人員分享自己的數據和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他們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
 
撰寫論文是科研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但也是不少受訪者眼中的重大挑戰。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每周要花一個工作日以上的時間撰寫論文,有些人甚至要花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寫作論文。這不單是語言上的問題:“在一些西方國家,他們很早就開始論文寫作的訓練。這貫穿于他們的本科教育之中, 甚至從更早的小學中學就開始( 強調寫作) 。但這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是缺乏的。”
 
隨著中國科研論文數量的日益增長,“質量”的提升成為科研人員下一步的更高目標。87%的受訪科研人員表示,他們今后可能降低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但會瞄準水平更高的期刊。
 
不過,國際競爭環境的公平性也是受訪者擔憂的一大問題:“我覺得論文發表過程中對中國作者是有偏見的。大部分的(學術期刊)編輯和審稿人都是西方國家的。所以也就不奇怪他們會更信任來自西方某個知名院;驅嶒炇业奈恼拢矔ǜ鄷r間去看。而對來自中國某個他們從沒聽說過的實驗室投的文章, 他們肯定會重視度低一些,也更苛刻。”一位PI評論道。■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5年12月刊 政策)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