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萬畝稻田,伴隨著秋風形成陣陣金浪;三五成群的候鳥掠過,翱翔在彌漫著稻香的空中。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幅堪比名貴油畫的現代生態農業美景。
而為我們描繪這一畫卷的,是地處祖國東北邊陲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黑龍江省紅旗嶺農場。
依托地域和資源優勢,近年來,紅旗嶺農場以“互聯網+”為發展契機,建設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全程可追溯系統、打造有機大米品牌、開拓有機食品市場多管齊下,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由“種得好”向“賣得好”的華麗轉身。在獲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贏”的同時,更闖出了一條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
整合資源 打造有機稻米生產基地
說起中國的大米,要算東北三省的最為出名;而論起東北大米,又屬黑龍江稻米最為聲名遠播。
紅旗嶺稻米的出名,首先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
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環境,達到二級標準的優良空氣質量,蘊含豐富鈣、鎂、鐵、鋅、鋰、硒等礦物質的肥沃耕地,為這里稻米的生長提供了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有利條件。
然而,想要造就健康、有機的綠色稻米,僅靠大自然的恩賜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來自“人心”的澆灌與栽培。
長期以來,紅旗嶺人一直近乎“苛刻”地遵循著A級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種植水稻,始終如一地執行著統一品種、統一農資使用、統一種植操作規程、統一管理的模式,對水稻進行全程管理和跟蹤技術服務。
在最初的選址方面,農場首先對大氣質量現狀進行調查,初步確定生產基地適宜的區域后,再對選定的區域進行大氣質量監測。只有符合大氣環境質量要求的區域,才有資格成為生產基地。
在選種方面,可追溯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種植計劃由農場統一確定,只選取未經禁用物質處理過的常規種子。農場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目前生產基地主要種植的品種為“稼禾1號”和“北稻2號”。
在肥料方面,基地嚴格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增施肥料皆來自基地秸桿植物和畜牧養殖小區的堆肥。這些肥料能夠快速分解成無機氮、磷、鉀,在降低殘留的同時,也為土壤提供了一切必需的養料。
針對農作物生育期間的病、蟲、草害,種植基地采取統防統治與區域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設立隔離帶、保護區達到整體預防的目的。針對個別地塊,采用區域人工除草和單獨防治。”農業副場長崔吉臣告訴《科學新聞》
優質且無污染的灌溉水源在稻米的種植與生長過程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提升有機稻米的品質,增加稻米的香甜和口感,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灌溉水自然需要經過嚴格把控。來自撓力河濕地及七里沁河的天然水源,仿佛大自然溫柔的雙手,給予這里稻米與土地最為溫柔的撫摸。
同時,為了保證產出的水稻達到有機標準,農場還定期對灌溉水質量、空氣質量和土壤環境進行抽樣檢測,以保障有機稻米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正所謂“真金不怕火”,好產品自然不懼檢驗。自2007年至今,紅旗嶺農場一直堅持有機食品認證及續展工作。2015年,農場申請了歐盟檢測認證,包括土壤、水質、空氣、水稻在內的113項指標均達到且部分優于歐盟認證標準,為綠色種植、品牌戰略鋪就了基石。
目前,紅旗嶺有機水稻以及有機大豆、紅小豆、白瓜籽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萬畝,綠色食品監測面積高達27萬畝。通過3年的探索,基地生產有機稻米每年均超過4500噸,實現增收近2000萬元。
全程可溯 精益求精護糧食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當下,即使政府和企業從未停止過在食品安全上所作的努力,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卻似乎從未消失。
從田間到餐桌,如何保證這其中環環工序和道道流程都真正做到讓消費者安全放心,絕不是一件易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懼挑戰的紅旗嶺人迎難而上,硬生生地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開辟出了有機稻米全程質量可追溯的新天地。
2009年起,紅旗嶺人開始致力于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建設,搭建起綠色水稻質量追溯信息網絡,編制了水稻基地種植生產檔案,詳盡記錄水稻生產、運輸、加工、儲藏每個環節的信息。
2013年,嘗到“甜頭”的紅旗嶺人進一步啟動可視農業系統工程,在田間地頭安裝視頻采集、環境信息傳感、自動化控制等設備,建立全天候跟蹤可視監控系統。
這套系統包括了水稻從浸種催芽到收獲倉儲全程可視監控、機車GPS定位拍照、信息中心實時監控、手機APP客戶端遠程監控,田間高清球機攝像頭及農田氣象站等,可以將氣象信息、作物長勢、病蟲害、土壤水分等監控數據自動實時上傳到專家系統,使農業科技人員能夠快速高效掌握農業生產狀態,對轄區作物病蟲害預警作出快速反應。
創新還遠不止如此。在人們已經習慣用手機“掃一掃”的當下,通過移動終端獲得信息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紅旗嶺考慮到消費者的這一習慣,為每個農戶對應生成一個二維碼,將產品信息、種子信息、環境信息、三品一標、影像信息以及浸種中心和大棚育苗等信息同步上傳到食品追溯系統。打開手機,只要輕輕一掃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進入系統,清楚地查詢到產品種植、管理到加工、銷售的全程信息。
除了“掃一掃”這種方式,消費者借助農業部的農產品安全信息平臺,也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和互聯網等方式進行產品生產信息的查詢。
稻米產地何處,誰家生產的,在產前、產中使用哪種化肥和農藥,成分是什么,使用標準是什么,生產加工后的稻米是否有農藥殘留,由誰檢測認證的,檢測標準是什么……這一系列信息即刻呈現在眼前,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開展全程質量追溯,就意味著把產品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這是企業的質量安全意識的體現,更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成型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一個溝通的平臺,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利益,讓“買著放心,吃著安心”成為落到實處的承諾。
借力“互聯網+” 徹底打通“產銷”二脈
俗語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家有梧桐鳳自來”。然而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農產品的產銷來說,這兩句話早已不再適用。
現代化的農業一定是信息化的農業,是生產過程和管理過程的信息化,是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信息化。
地處祖國東北邊陲的紅旗嶺,要想稻米銷得遠、銷得好,必須拋棄“坐、等、靠”的老舊意識,主動出擊。而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無疑是一把破冰利器。
按照綜合服務、平臺營銷、質量追溯三位一體的定位,紅旗嶺農場構建了“種植戶+生產基地+網絡銷售平臺”的意向式訂單產銷模式,通過線上宣傳,拉動線下銷售。
目前,農場利用已正式運營的紅旗嶺電商商城和大學畢業生創業園,實現由傳統線下營銷擴展到線上網絡營銷,積極引導大眾參與營銷,鼓勵大學生和黨員干部帶頭示范,銷售優質大米。
其中,第二管理區領導干部成立的“紅旗嶺和諧e家”網店,已經成功銷售大米11噸。目前,農場黨員建立網店4個,另有70多名職工群眾參與到網絡營銷中。而農場也積極與大農網、京東商城等網絡平臺進行商談合作,以擴寬農戶的銷售渠道。
同時,農場利用場內的旅游網、信息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宣傳,開設了“紅旗嶺萬眾電商”實體店和“紅旗嶺電商商城”展館,同時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了5家實體店體驗館,走出了一條多渠道、多元化的銷售之路。
線上線下的聯通,創造出了巨大的紅利。2015年,紅旗嶺全場總計銷售粳米6萬多噸,接到網絡訂單500余個,實現了農業從傳統銷售模式向互聯網模式成功轉變,促進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
好產品要想叫響國內外市場,離不開好的包裝與好的品牌。為了使紅旗嶺的綠色稻米從“村姑”變成模特,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打造農產品品牌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
為此,紅旗嶺農場在工商部門注冊了“五星湖”“七里沁”“牙克河”等一系列大米品牌,利用農場五星湖米業、北大荒制米廠等龍頭企業,擴寬產業鏈條,由銷售原大米向小包裝精品路線轉變,用產品宣傳著這一方水土的碧水藍天。
“我們相信,‘互聯網+農業’一定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場長張晶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