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 倪偉波 來源: 發布時間:2016-11-16 20:31:31
姚燕:給建材世界帶來中國傳奇
專訪中國建材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姚燕

 
北京的秋日風輕云淡、天高氣爽,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古樸而厚重的辦公樓內,我們見到了中國建材科技的統帥姚燕。迎著午后溫暖的陽光緩步走來的她氣定神閑,既有一份歷經商海的從容淡定,又有著知識女性特有的典雅氣度。
 
一落座,她就打開話匣,開門見山,干脆利落、如數家珍地把建材科技的大事小情娓娓道來。較快的語速伴隨著偶爾揮動的果斷的手勢和深邃而堅定的眼神,讓人感到她對建材科技的那份真摯熱愛和從骨子里透出的滿滿自信。
 
在建材的世界中,她不僅因為創造了無數個科技第一而聞名,更因為集行業領軍人、頂尖科學家雙重身份于一身而與眾不同。她既是戰略指揮的統帥,更是身先士卒的楷模。
 
她勇于擔當,無私無畏。以舍我其誰的氣魄臨危受命,成為建材行業國家級研究院的首位女掌門,在任15年,不僅讓中國建材總院“起死回生”,成功闖出了“第三種模式”,還帶領這所有著60余年歷史的研究機構攀上新的高峰——成為行業翹楚以及名副其實的建材“中央研究院”。
 
她善抓機遇,格局宏大。以高瞻遠矚的視野謀篇布局,在幾度沉浮的建材大環境中除舊布新、縱橫捭闔,不僅獨具慧眼抓住技術領先板塊讓科技成果搭上產業的快車,還獨辟蹊徑為企業搭起通往資本市場的金橋,在經濟新常態下,更是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機遇,使企業效益實現逆勢騰飛。
 
她執著專注,抓鐵留痕。以鍥而不舍的精神面對挑戰,不僅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的建材科技項目,還奇跡般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代表中國成功申辦了被譽為“國際水泥奧林匹克”的第14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實現了幾代中國水泥科學家數十年來的夙愿
 
作為建材科學家,在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奧運工程、世博工程、抗震救災、首都機場新航站樓、國內最深礦井、核電站建設等諸多國家重點工程中,姚燕都留下深深的足跡。
 
幾十年來,她不僅在中國建材總院開創了輝煌的“姚燕時代”,她的名字更成為中國建材科技在世界上響當當的名片。
 
這次,記者有幸與中國建材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姚燕面談,當面聆聽她講述中國建材總院的創新思維、科技脈絡,以及經濟新常態下建材科技發展的未來圖景。
 
《科學新聞》:進入新世紀,中國建材總院歷經轉制“蛻變”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并在2004年與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進行重組。您認為這一戰略轉型及其后的兩次戰略重組,對于建材總院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姚燕:總的來說,無論怎樣調整,建材總院的第一任務始終是服務國家,承擔國家賦予的科研任務,推動行業的科技進步,對此,建材總院責無旁貸。
 
轉制之前,建材總院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原重工業部華北窯業公司研究所,1988年才更名為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
 
1999年,順應國家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轉制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2004年,我們與建材集團重組成為其子企業,兩年后,通過整合建材集團所屬的十二家科研設計單位,組建成立了現在的建材總院。
 
創新的動力在產業,然而實現卻在科研。作為科技型企業,必然要緊緊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一命脈,才能提升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與建材集團實施戰略性重組并成為其研發核心,為建材院提供了一個在與企業結合和產品技術推廣方面的更大平臺,使建材院與企業間的關系更為緊密;而建材集團作為產業集團,需要技術支持和不斷的技術進步,因此建材院與建材集團的結合必然是各取所長,優勢互補。
 
重組成立的建材總院,實現了科技資源的有效集成,形成了涵蓋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與新材料的材性、工藝技術和裝備及建材行業公共技術的綜合研發實力,在組織申報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上明顯增強。
 
《科學新聞》:如今,無論從資產還是經營規模、從科技引領還是創新成果而言,建材總院都堪稱中國建材行業的科技高地。建材總院是怎樣做到的?
 
姚燕:其實,與建材集團重組之初,就有很多人心生疑慮:中國建材院會不會變成二級單位被邊緣化。但是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告訴我們,企業重組只是手段,實現1+1>2,實現新的發展才是根本目的。
 
為此,站在國家和行業的高度,宋總重新明確了建材總院“六大平臺”的定位,提出建材總院要立足建材行業,拓展材料領域,面向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求,逐步發展成為以技術為核心的一流科技開發服務機構,以節能環保為特色的建筑材料與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及新產品的供應商,以應用技術研究為基礎的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綜合性創新基地。
 
可以說,在這樣的戰略定位下,建材總院從過去單一的科研院所發展成為以科研開發、科技產業、檢驗認證三大主營業務為主體的科技企業,不僅成為建材集團的中央研究院,也能繼續發揮行業中央研究院的作用。
 
一方面,我們從國家、行業和建材集團戰略需求出發,加強了科研平臺建設的頂層設計,逐步構建了涵蓋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建材行業相關專業領域的國家、行業與建材集團的科技創新體系,使建材科技始終走在前列。
 
另一方面,我們將具有競爭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向規模產業轉化,組建了“瑞泰科技”并成功上市。此外,根據科研院所特點,我們也將現有的技術成果折合成股份,與戰略投資者共同設立股份制公司。
 
在檢驗認證方面,通過資源整合,我們組建的中國建材檢驗認證中心成為國內建材及建筑工程領域規模最大、業務最齊全的檢驗認證機構,率先實施“資本運營和兼并重組”的發展道路,并于今年11月9日登陸上海主板發行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集檢驗與認證一體化的上市公司。
 
《科學新聞》:作為建材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您認為當前我國建材工業的發展現狀如何?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建材工業該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激活供給側改革,從而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姚燕:可以用“大而不強”來概括我國當前建材工業發展的現狀。我國建材工業“大而不強”主要表現為“四大五低”:“四大”即為產品產量大、企業數量大、職工隊伍大、能源消耗大;“五低”則是勞動生產率低、集約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場應變能力低、經濟效益低。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大多數行業出現產能產量雙過剩、市場飽和的現象,嚴重制約行業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像鋼鐵、水泥等基礎原材料行業,壓力非常大,水泥年產能超過30億噸,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去產能化才能解決問題。
 
目前,《建筑材料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已經將各個領域的技術創新重點進行了明確,主要圍繞高性能材料研發、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突破及建筑材料綠色、高效、智能、低碳制造及應用開展系統研究。
 
除了這些研發重點,我認為還有一些“重中之重”的技術,比如,水泥行業的水泥特種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術、混凝土及制品行業的長壽命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平板玻璃行業的特種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藝技術等。
 
這些技術不僅有助于水泥、玻璃等基礎材料行業形成多元化的材料品種生產格局,還提高了技術門檻,加快了落后產能淘汰的步伐,同時也優化了產業結構,為轉型升級奠定了技術基礎。
 
《科學新聞》:近年來,您一直強調節能減排在建材行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積極用行動推動行業的發展。請您具體談談建材總院如何通過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推動行業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下一步在這方面又有何新的布局?
 
姚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節能減排是實現建材工業轉型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節能減排一直是建材總院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世界領先水平的日熔化量達1100噸的超大型節能浮法玻璃生產技術;自主研發并建成世界最大、能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年產14萬噸的純氧燃燒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擁有日產6000噸級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成套技術和裝備能力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日產萬噸水泥生產線;年產3000萬平方米以脫硫石膏為原料的紙面石膏板成套技術及裝備也得到廣泛應用。
 
此外,在節能降耗技術開發和應用,礦產資源規劃開采和低品位原料應用,粉塵、污染物和溫室氣體降低排放等方面,總院均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高應用價值的成果。如玻璃熔窯的富氧燃燒、純氧燃燒等先進技術;水泥生產的可燃廢棄物資源利用和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利用工業廢棄物生產石膏板、水泥外墻板、礦棉吸音板、麥秸定向刨花板、綠色優質低堿水泥等技術和成套裝備。
 
下一步,我認為應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服務化轉型”等方面統籌規劃重點研究方向和內容,以綠色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平臺,重點研發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節能低碳生產技術、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綠色建材產品制造及應用技術等。
 
《科學新聞》:去年在北京舉辦的第14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令世界對中國建材科技刮目相看,也讓建材總院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建材總院在善用國際合作力量、推動科技創新、擴大中國建材科技國際知名度方面秉承怎樣的理念?
 
姚燕:其實,申辦第14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對我的觸動很大。當時有一位評委曾說過“中國水泥只有技術,沒有科學”,讓我很痛心。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和消費國,產量已連續20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中國的水泥裝備也后來居上,成為國際市場的新星,但中國卻始終未能成為國際水泥化學大會的東道主,每次申辦都差一點,可窩囊了!
 
2011年,我們再次組團代表中國申辦,我當時確定的申辦原則是充分準備,不留遺憾,如果失敗永遠不再申請!我們進行了精心的籌備,在申辦報告書、展覽、宣傳片、陳述報告、答辯、組織申辦團組等方面做了細致扎實的工作。
 
為了全面展示中國水泥、混凝土科學領域的發展和優勢,我們租用了全場最好的展臺,還特地制作了4分鐘的宣傳片在現場循環播放,國際評委看后震撼不已。經過激烈的角逐,我們以絕對優勢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墨西哥等競爭對手中勝出,獲得了2015年第14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的主辦權。
 
事實上,要想成為國際一流的研究單位,首先就要有國際化的思維。如果與國際同行都沒有對話交流,怎么能說你是國際一流?
 
多年來,建材總院一直非常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目前已同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去年經我國科技部批準,總院設立了“亞洲水泥與混凝土研究院”,國際平臺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2012年,我院與英國泰勒—弗朗西斯集團聯合創辦國際雜志《可持續水泥基材料》,作為中國建材總院院刊現在由國際知名的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在全球發行,成為我國水泥行業面向國際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
 
不僅如此,我院一直很重視把握國際標準的制高點,目前已發布的國際標準有ISO標準6項,在研的仍有ISO、IEC等5項國際標準。
 
在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錫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機構開展良好合作的同時,我院每年都派出多批訪問學者到國外研究機構與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在“送出去”的同時,實驗室還“請進來”近20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教授為客座教授,就國際熱點與發展趨勢進行講座、學術研討或開展合作研究。
 
此外,總院還設有“聯合國工發組織材料技術促進中心”與“世界水泥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CSI)中國辦公室”,為中國水泥企業節能減排推廣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通過CSI成員企業將技術輻射至整個水泥行業,并產生積極的影響力。
 
《科學新聞》:去年,《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正式拉開了中國工業轉型的大幕。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導下,建材行業必然面臨著機遇與調整。中國建材總院該如何順勢而為,繼續成為引領者?
 
姚燕:《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把綠色發展作為主要方向之一,全面推行綠色制造。這對于建材行業而言既面臨著機遇,又有著巨大的挑戰。
 
建材行業具有消納礦渣、尾礦、城市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的先天優勢,可消納數量巨大的固體廢棄物。因此可以在加強技術研究、提高廢棄物利用率等方面下工夫,使建材產業真正走上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但是對于傳統產業而言,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有很大難度。特別是“物美價廉”的固有觀念的束縛,以及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很難讓綠色制造在傳統產業“遍地開花”。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盡管有難度,但是在建材行業這是必須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在綠色制造方面需要找出一些突破點或者可以在某些方面先做起來,當然這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
 
《科學新聞》: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梳理建材總院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無論時代風云如何變化,無論社會大環境、大背景如何更替,科技創新始終是貫穿建材總院成長壯大的主線。也可以說,建材總院擁有與眾不同的創新基因。這是偶然還是必然?這種強大的創新基因將給建材總院帶來怎樣的未來?
 
姚燕:建材總院的出身就是科研開發,科技創新就是我們的立院之本。從建院至今,大家一直沿著這條路往前走。盡管后來轉制成為企業,面向市場,但是我們始終把握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因為企業的發展與壯大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正是科技創新的力量帶領我們突破重圍,成為最早一批成功轉型的大型科研院所,并為后來與建材集團的成功重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組以后的建材總院在 “六大平臺”的戰略定位下再一次強調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行業發展、企業運營、人才培養、國際平臺等戰略需求。
 
從國家“九五”到“十三五”規劃,25 年間,我們踐行“科技領先、服務建設”的理念從未止步,核電建設、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諸多國家重點工程中無不滲透著科技基因和創新理念。
 
科技創新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在薪火相傳的同時還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我相信,未來,建材總院的創新基因一定會更加強大,科技元素一定會更加豐富,在科技創新的燈塔指引下,建材總院這艘巨輪一定會駛向更遙遠、更廣闊的大海!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6年10月刊 專訪)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