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1969年8月生,碩士,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研究員。先后從事高分子材料結構與性能研究,納米碳材料改性、分散和應用研究。2004年入選“西部之光”一般項目,2012年入選“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
非常有幸,“西部之光”兩次照耀我的科研之路,給予我溫暖和力量,幫助我的團隊成長。
2004年獲得“西部之光”一般項目資助時,正是我從項目參與者到項目負責人轉型之時,剛剛開始組建研究小組,剛剛開始獨立培養研究生。“西部之光”給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溫暖。
我獲得“西部之光”一般項目資助的項目名稱是“中空聚合物微球功能化及其在乳膠漆上的應用研究”。中空聚合物微球是具有獨特核—殼結構的乳膠粒子,干燥之后能形成奇妙的中空結構,成為極好的光散射介質,具備出色的遮蓋性能,可作為非成膜性白色顏料使用,代替無機白色顏料鈦白粉。我的碩士導師魏德卿研究員帶領她的團隊制備出了中空微球,并且成功地用于白色運動鞋革的制備。
如何把這個研究深入開展下去,如何實現中空微球的可控制備(包括控制中空直徑和壁厚),如何讓微球能夠展現出更好的遮蓋性能,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市場上有客戶來咨詢中空微球在輕量紙張涂布、耐刷洗性乳膠漆上的應用,并且對成熟技術很感興趣。但苦于沒有經費支持,研究工作沒有展開。
很幸運,2004年,我第一次申請,就獲得了“西部之光”一般項目18萬元的經費,支持我研究中空微球的可控制備及應用。所有技術的突破,都是在嘗試大量停滯不前的實驗方案之后獲得的。我的碩士生程建麗通過“饑餓加料法”制備出的微球,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到更大的中空直徑和外徑。之后,她到復旦大學進行博士生面試時,向考核的老師們介紹了中空微球研究工作,得到一致贊賞,最終得以順利錄取,繼續深造聚合物微球結構與性能研究。
經過這個項目的鍛煉,我在以乳液聚合為基礎的聚合物微球制備與應用、丙烯酸酯乳液合成與應用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我的研究小組開發了多項有特色、有優勢的技術,為多家企業提供了先進技術,幫助他們獲得經濟效益。2008年該項目完成時,我正好晉升為研究員。
由于工作需要,2009年我加入本公司碳納米管團隊從事應用研究工作,重點是研究碳納米管的分散及在功能型涂料中的應用。
經過三年的努力,2012年,碳納米管分散技術研究取得突破,從研究到工業化應用的大門有希望開啟。那一年我榮幸地獲得“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資助。項目給了我一個向同行頂級專家學習的機會,增強了我的研究和組織能力,錦上添花般地推動著碳納米管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分散是制約碳納米管規;瘧玫钠款i。在“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資助下,我們研究了在不同極性的有機溶劑中,以及在不同粘度的樹脂體系中的分散方案,幫助客戶解決分散難題,提升了客戶對公司產品的信任度和依賴度。
考慮到碳納米管主要的應用領域是導電產品市場,為此,我們還開展了碳納米管電子導電性研究,開發出高導電性產品。我們和宜賓普拉斯基團片材事業部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產學研互動發展,共同開發市場。
和一般項目相比,“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更強調優秀合作者的指導和提攜,能夠提升承擔者團隊的整體實力,更好地為西部地區培養人才,促進西部發展。我的合作者是蘇州納米所的李清文博士。
以“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為紐帶,我的研究團隊獲得了寶貴的學習機會,在溝通交流中得到啟示和點撥,并借助納米所的研究平臺,增強了研究實力。我們與李老師的團隊也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
2004年承擔“西部之光”一般項目時,我的研究小組只有4個人;2012年承擔“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時,我的研究團隊已經發展成為3個研究小組,團隊人數超過10人。以聯合學者項目為基礎,我們又申請到四川省科技廳配套的項目支持,利用銷售碳納米管產品獲得的利潤,建成了相關研究的中試生產線,為產業化推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今年8月,“西部之光”聯合學者項目順利地通過驗收。
獲得“西部之光”項目支持,已經成為我單位年輕科研工作者成長中的共同希望。“西部之光”支持年輕人在傳承的基礎上獨立地開展工作,并且充分信任年輕人,給予很大的自由度,沒有繁縟的中間過程考核?茖W院級別的支持,也會帶給合作企業信心和榮譽,促進技術研究向產業轉化。
回顧我的“西部之光”歷程,充滿感恩之情的同時,也鞭策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實際行動回饋“西部之光”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