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誕生于二戰后的1946年,是澳大利亞唯一由聯邦國會特別立法創建的“國立大學”。該校在2015/16年 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9,其中4個學科位列全球前十。
2016年1月,該校迎來了新任校長Brian Schmidt。Schmidt是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以及澳大利亞科學院、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在上任前,他曾在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進行了一場名為《教育、科學與技術》的專題報告,對新時代的教育、科技與創新給出了新的詮釋。
教育與科技創新
人們常常會忘記一點,我們如今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回顧2000年前,我們會發現,是教育、科學與技術將地球上每個人的智慧聚集在一起,成為今日的標準知識,讓人們可以控制自然并且擁有今日美好的生活。
即便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稱得上完美,但的確如今世界貧困人口比以往有所減少。但是,很快地球上的人口將會擴張到八九十億人。我們需要利用教育、科學與技術,讓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找到人與自然間的平衡。
在中國,特別是東海岸,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也可以看到在全世界接受最好教育的年輕人。
但是在未來,我們需要將教育轉化成為“有用”的東西,這個過程一點都不順暢。我們今天所用的數碼相機,來自于看起來并無用途的天文學;粒子物理學家發明了現代人類最有價值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們并沒有明顯的目的,只是出于對知識的渴望;我的澳大利亞天文學同事發明了Wifi,其最初也不是為了明顯的原因。因此,發明并不是一個可以計劃的事,它必須經過一個科學的過程。
這些發明也與科學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發明學到更多的知識。比方說,不僅科學家可以用互聯網,教育家也可以用互聯網確保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F在,全球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學到人類歷史上探索出的任何知識與信息。
當然,如今我們也面臨諸多挑戰,F在,我們想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中國也好,澳大利亞也罷,世界各國都對高校的投入越來越多。為什么?因為高校是讓人們可以獲得智慧、啟迪思想的地方。因此,對高校的投入是非常值得也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話讓知識進步,以更好地解決全球面臨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往往各國政府會比較缺乏耐心,希望高校立即把知識轉化為新思想、新產品。盡管高校的一個工作是確保我們能夠獲取某項知識,并提供新的思想、產品和技術,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些新的想法來自于我們所做的基礎研究。因此,我們必須要平衡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不要一味地強調實用性,這會扼殺創新。
學習創新創業
我們現在一直在講創新創業,這是美國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核心文化。在我看來,創新創業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對于高校來說,關鍵是如何指導甚至教授學生創新創業的技能。
如今我們已經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教授學生如何開創企業。我們的校友投入了很多資金、開設了很多有趣的項目和活動,幫助指導這一過程。因此我認為這是高校未來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這只是高校的次要發展目標。未來大學最重要的使命還是教書育人,創造知識。當人們有了好的想法時,我們會幫助他們離開高校在企業界實現自己的想法,推動社會發展。然后,我們也應該讓他們重新回到高校,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們將對這種新的思考方式及其帶來的改變拭目以待。
的確,中國的教育體系與澳大利亞相比,會更注重考試而非創造性和開放性思維。但這種狀況現在也在改變,因為中國的學生和家長對未來的求學方向有所轉變:如果你想讀哈佛大學,那就要考慮成績之外的因素。
中國科學院最近剛開設了自己的本科教育,他們所注重的就不僅是考試成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我們在選學生時并不都會選擇高分“學霸”,也會去考量學生的創新性。通過我對中國的觀察,中國只要意識到某個問題的嚴重性,就會很快地進行改革提升。比方說,我到北京最好的中學參觀,我發現這些學校已經不是以前人們所想的那樣,有很多非常好的變化。我相信中國可以迎頭趕上,可能不是在明年,但是可能會是在未來十年內。我對此十分樂觀。
科學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它的國際性。早在1963年,澳大利亞天文學家就開始與中國的天文學家合作,甚至遠早于兩國間的建交與對話。
科學無國界,正是這種自由的交流讓人類社會能夠最大限度的進步。因此我們應該把知識的分享和基礎知識的建構建立在跨國合作之上,不要將共享知識與提供產品相混淆,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品不應成為限制自由交流的因素。
目前,中國已經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國際合作伙伴,但是我們與中國之間的合作還遠遠不夠。中國距離我們非常近,我們基本在同一個時區內,我們之間存在著太多的共同點。
因此,作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校長,未來我將確認的一個重點是確保我們能夠繼續推進兩國之間的科學和學術關系,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雙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