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是否能引起癌癥,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尋找手機輻射和癌癥發病率之間的聯系,然而至今科學界仍未達成共識。
近日,美國科學家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的部分結果。這項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資助的國家毒理學項目(NTP)耗資2500萬美元,其目的正是為了測試癌癥與暴露于手機和無線設備慢性輻射中關系的可能性。
該研究團隊發現,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雄鼠患罕見腦癌和心臟癌癥的風險增加。該結果一經公布,立刻在科學界引發陣陣漣漪,重新點燃了有關日常輻射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爭論。
輻射無處不在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實驗鼠長期暴露在仔細校準的射頻(RF)輻射水平下,旨在從理論上模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或接觸手機的體驗。
從胎兒時期起,實驗鼠就在研究人員專門建造的具備特殊功能的房子里接受不同數量和類型的手機電磁輻射,每天大約9小時,共持續兩年時間。“這是迄今為止做得最認真的手機生物測定和生物評估,是一項試圖了解人體內癌癥的經典研究。”退休前曾擔任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主管的Christopher Portier表示。
美國超過90%的成年人都在使用手機,然而使用手機的安全性問題卻鮮為人知。目前的手機風險指南主要是基于來自熱效應的急性損傷方面,而不是長期、低水平的輻射。
但是來自人類研究的數據卻一直“相互矛盾”。這樣的研究受到在人類身上測試的現實阻礙,比如回憶偏差——這意味著癌癥患者必須努力記起他們從何時開始使用手機,以及他們如何使用手機。這些數據缺口促使國家毒理學項目在2009年開始計劃這些新的動物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當成千上萬的實驗鼠受到更大強度的射頻輻射時,其中很多實驗鼠形成了一種不太容易解釋的罕見的大腦腫瘤和心臟腫瘤,呈現出一種直接的劑量反應關系?傮w上,這些罕見腫瘤的發病率仍然相對較低,但是其發病率的增長與接觸更高水平的輻射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一些受到最高強度輻射的實驗鼠患上了神經膠質瘤或者心臟神經鞘瘤,而沒有受到輻射的對照組則沒有出現此類病癥。
更為復雜的是,不同性別的實驗鼠出現了不同的實驗結果:受到輻射的雄性實驗鼠出現了大腦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神經鞘瘤,但雌性實驗鼠并沒有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實驗數據顯示了接觸射頻輻射與心臟病變關系最緊密,與大腦病變的關系并非如此:心臟神經鞘瘤在所有受輻射的雄性實驗鼠身上均有發現。
基于這些研究,Portier認為,這不只是一個相關的發現,而且已經表明接觸輻射與癌癥之間的關系是清楚的。“我絕對會稱之為病因研究,它們在研究中控制著一切。”
美國癌癥學會(ACS)發表聲明說:“這項發現出人意料,我們沒有想到手機輻射這種非電離輻射會導致這些腫瘤。”
腫瘤風險
這項研究旨在讓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接受輻射的水平與嚙齒動物的癌癥之間的關系。
研究中的實驗鼠每天被暴露在頻率為900兆赫的射頻輻射下。90只實驗鼠一組,性別分離,部分實驗鼠接受1.5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這個輻射量低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手機輻射量(1.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限制;部分接受3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剩下的接受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作為對照組的實驗鼠則不接受手機輻射。
射頻輻射來自兩種系統:GSM和CDMA?傮w而言,暴露在這兩種制式下的實驗鼠罹患腫瘤的數量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GSM輻射的雄鼠群體中,罹患惡性腦瘤的“幾率很低”:在每個群體中,只有2%~3%的雄鼠出現了腦瘤;一小部分雄鼠還出現了異常的神經膠質細胞生長,這些細胞存在于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中。
在接受CDMA輻射的雄鼠中,只有接受最強輻射的雄鼠出現了腦瘤,在這一群組中占比約3%。有4只實驗鼠,包括2只接受最弱輻射和2只接受最強輻射的實驗鼠,出現了異常的神經膠質細胞生長。
盡管在這項研究中暴露在輻射中的實驗鼠出現腫瘤的幾率并不是很高,但研究作者指出:“即使暴露在射頻輻射中只導致患病幾率小幅上升,這也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廣泛影響。”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腫瘤可能與暴露在輻射中有關。”國家毒理學項目副主任John Bucher說,但是這種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這里已經成為討論非常激烈的主題”。
在他看來,這一發現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該研究和許多人類研究結果對應——人類研究提示,使用手機與膠質細胞瘤和神經瘤有關。心臟腫瘤的數據最明確,因為心臟癌癥發病率與輻射劑量存在依賴關系,發病率最高的是接受最大劑量輻射的一組動物。相反,腦瘤的發生和輻射劑量沒有明顯相關性,在其他實驗對照組也曾經發現存在這種腫瘤(自然發生)。
Bucher指出,研究證據有力說明了手機輻射和腫瘤發生的關聯性,盡管這個結論依然不明確,仍在進行內部討論。但是大多數人看到這一發現的第一感覺是,無線電頻率輻射和腫瘤發生存在聯系,但目前并不能作為廣泛性的結論。
迷霧重重
雖然這項由美國政府主持的大型研究顯示,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雄鼠更有可能罹患罕見的腦癌與心臟癌癥,并為這種無所不在的設備可能給人們帶來健康風險添加了新的證據,但是其相關發現似乎引發了更多的謎題。
例如,科研人員并不清楚為什么癌癥發病率在雄鼠中變得更高,以及為什么平均而言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實驗鼠的壽命要長于沒有接觸手機輻射的實驗鼠,而且這些研究并沒有摸清對實驗結果負責的生物學機制……
在論文附錄的同行評審意見中,多名專家認為實驗設計存在漏洞,并對結論提出質疑。
“我不能接受這些作者的結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外研究辦公室副主任、心臟病學家Michael Lauer在評審意見中直截了當寫道,“這項實驗說服力不足,所發現的少數結果反映出假陽性結果,受輻射實驗鼠生存率更高。加上此前的流行病學文獻數據,讓我對這些作者的說法更持懷疑態度。”
不僅如此,對照組完全沒有出現腫瘤病例也的確令人生疑。在國家毒理學項目之前的研究中,對照組平均2%的動物會出現神經膠質瘤。如果同樣的情況出現在這項新研究中,那受到輻射的大鼠與對照組實際上沒有差別。
事實上,之前有過很多研究聚焦于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包括一些很大規模的研究,比如英國的“百萬女性研究”(Million Women Study),以及丹麥對逾35萬手機用戶進行的研究,還有些研究是檢驗這些無線電波對動物以及在皮氏培養皿中生長的細胞的影響。這些研究的結果令人寬慰: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使用手機與癌癥或其他疾病之間存在聯系。
另外,從1992年至今,美國的腦部癌癥發病率始終很穩定,盡管這期間手機使用量急劇上升。
此次公布的發現是初步試驗,是有關動物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最全面研究的一部分,所以還會出現更多數據。Bucher表示,研究要到明年才能全部結束,但由于他們的初步發現意義重大,所以決定予以提前公布。但他也表示,這項發現能否適用于人類還有待評估,至少不會改變他本人使用手機的方式。
不過有科學家也給出了安全使用手機的小提示,即使用通話免提,將電話放在書桌上而不是手持,或者使用有線耳機等,這樣可以盡可能限制射頻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我們肯定不能回到無線網之前的年代了。”公共健康臨床醫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健康和環境研究所主任David Carpenter說。但是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在射頻輻射下的曝光,特別是在敏感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