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能做些什么?
如果我們試圖從好萊塢大片所建構的世界來回答這個問題,那么機器人或許是無所不能的:上天入地、軍用民用、娛樂工作,甚至有可能通過人工智能而最終取代人類。
回到現實,即便機器人還遠未達到可以“統治”人類的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智能機器人作為機械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正漸漸融入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應用領域也從過去單一的制造業,拓展到醫療、化工、能源、家庭等各個領域。
提及機器人在國內的發展,一個名字是繞不過去的: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從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誕生,拉開中國機器人研發的序幕;到通過自主研發,打通研產通道,開辟新時期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沈陽自動化所正在用機器人產業帶動一場中國制造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
開創新紀元
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研發之路的開啟,離不開一位偉大的“領路人”。
1980年,“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出任沈陽自動化所首任所長。在他的啟迪與推動下,很快,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便誕生于此,這也拉開了中國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的大幕。
兩年之后,明確發展方向的沈陽自動化所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具有點位控制和速度軌跡控制的“SZJ-1”型示教再現工業機器人,并以此開創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之后,沈陽自動化所在機器人研發制造領域的造詣與建樹可以用“一發不可收拾”來形容。
1985年,由蔣新松任總設計師的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樣機首航成功,并于第二年完成了海上試驗;隨后,我國首臺6000米水下自治機器人“CR-01”研制成功,為我國進一步開發海洋奠定了技術基礎;1990年,第一臺具有動作級語言的“SZJ-12”型工業機器人控制器研制成功,并對不同機器人本體實現了控制;1992年,自主研制的自動導引車首次應用于汽車總裝線并出口韓國……
在突破無數的“第一次”的同時,沈陽自動化所還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開發了各種型號系列化產品及周邊裝置,并完成了大量應用工程,成功占據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三分之一份額。1994年堪稱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的原點,而這一機器人發展史上的標志性時間點依舊與沈陽自動化所緊密聯系著。
當時,沈陽自動化所投入1500余萬元購入19臺日本機器人本體,對其加裝自主研制的控制器,以應用工程帶動產業化發展,充分利用沈陽加工工業的優勢進行生產加工,并逐步形成產業。
1997年,沈陽自動化所開始規劃一個更為長遠的藍圖——醞釀將研究所從事工業機器人及相關部分獨立出來創辦企業。這個想法很快便得到了當時的遼寧省計委和科委、沈陽市科委和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的大力支持。至此,一個引領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高科技公司呼之欲出。
聯通“研產”
2000年4月,這個以老所長蔣新松名字命名的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它就是當今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廠商之一——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
背靠沈陽自動化所這個中國工業機器人誕生的搖籃,持續升級的技術支持與源源不斷的自主創新為新松的跨越式發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今天,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致力于數字化智能制造裝備生產的新松,早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公司總市值位居國際同行業前三位、成長性機器人行業全球第一。
之所以能夠一直引領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與新松超前的技術和獨特的軟硬件綜合實力密不可分。其不僅形成以自主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領先產品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完整產業價值鏈,更將產業戰略提升到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全過程。
歷經20多年的技術錘煉, 目前,新松智能移動機器人技術產品種類可以分為裝配型智能移動機器人、搬運型智能移動機器人、智能巡檢機器人三大類百余種產品。其中,搬運型智能移動機器人已經在國內的煙草、電力、醫藥、化工、能源等領域廣泛投入使用;而裝配型智能移動機器人在壟斷國內汽車生產廠商95%市場份額的同時,也遠銷到海外,F在,新松“智造”已出口23個發達國家及地區,三分之二以上客戶為外資企業,創造了中國機器人應用史上的新紀元。
2015年,新松全年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共25項,智能講解、送餐等服務型機器人技術領先,應用廣泛;自主研發的復合型機器人批量應用,國際首創;與京東合作正式進軍電商領域開展智慧物流……得益于新松的努力,機器人可謂真真正正走入了千家萬戶。
“機器人已經成為工業4.0和中國智能制造主要的支撐手段和一種技術,我們堅信機器人在改變我們的制造模式和引領工業4.0這個時代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年年初,榮獲“2015十大經濟年度人物”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在頒獎典禮上如此表示。
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競爭的時代已經來臨,面向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無論是積淀數十載的沈陽自動化所,還是風頭正勁的新松,都將繼續高舉自主研制與創新的旗幟,在世界舞臺唱響中國“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