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是世界上唯一以半野生形態放養的原始畜種。牦牛起源于中國,至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飼養牦牛數量最多的國家,占世界總數的約95%。
自古以來,牦牛就和青藏高原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文化、宗教有著密切關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經濟和生態價值。
因此,近期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舉辦的“2016首屆中國牦牛乳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就以“加快牦牛乳產業開發,促進藏區脫貧致富”為主題,希望能夠深度挖掘和分享牦牛乳這一世界獨有的珍貴高端資源,使甘南藏族自治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產業開發和規;l展,打造牦牛乳業之都,帶動藏區群眾脫貧致富。
在論壇上,中國奶業協會榮譽會長、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劉成果表示,牦牛乳產業的發展和自治州精準扶貧工程是高度契合的,而且也是大有希望的。
資源特點突出 發展獨具優勢
我國的牦牛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具有奶、肉、毛、役等多種經濟用途。我國訓育牦牛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推斷,距今上萬年前,古羌人就馴養成功了野牦牛,逐步形成了原始牦牛業。
自秦漢以后,關于牦牛的記載就陸續出現在古籍中,《史記貨殖列傳西南夷列傳》中就有“牦牛殷富巴蜀”的描述。公元11世紀中葉,開始于拉薩周邊藏族地區的雪頓節就是喝酸奶的節日,可見那時利用被譽為“高原之寶”的牦牛奶釀制酸奶的技術已經成熟。
“一方面是牦牛乳產區的地理生態特性,另一方面是牦牛自身特殊的生物學特性,這些特殊的生理學特點決定了它和青藏高原地理生態特性完全相符合。”劉成果表示,“這兩個特點決定了牦牛所生產的乳液具有特殊性,這個特殊性是牦牛獨有的,而牦牛又是在全世界中國獨有的。因為95%以上的牦牛資源在中國,中國是牦牛的原產國。”
牦牛乳具有天然綠色、高度濃縮、風味獨特的特點。這種資源的稀缺性甚至是唯一性,決定了牦牛乳的珍貴性。“這種珍貴性就是牦牛乳產區的特色,也是優勢。所以必須抓住這個特色來發展牦牛乳業。”劉成果強調。
產業化是必由之路
在劉成果看來,要想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化是必由之路。
雖然藏區牦牛優勢明顯,但因其分布區域廣泛,產量偏低,而且受季節性影響,再加上產區交通不便,原料奶收集困難,以及生奶收購、冷藏、運輸都存在諸多問題,實際商品奶的加工微乎其微。
長期以來,牦牛產區以牦牛乳為原料的乳品加工企業不少,但規模較小,而且工藝和設備落后,沒有真正形成大規模的商品。有些甚至還處于傳統落后的家庭作坊式初級加工階段,致使牦牛奶制品仍呈現初制品多、半成品多、低制品多的局面。
近些年來,通過升級改造和新建企業,以及采用現代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甘肅、西藏、四川、青海等省區的牦牛乳業開始顯現雛形。四川的紅原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青海的西部牦牛乳業集團、西藏的高原之寶牦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優秀企業紛紛涌現。
特別值得高興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隨著企業的拉動,已經成為以牦牛乳為原料生產酪蛋白產品企業的集中區。其中,甘南華羚乳品集團是國內最大的酪蛋白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龍頭企業,產品遠銷海外,在酪蛋白生產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生物制藥等行業,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扶貧龍頭企業。
經過產業化的拉動,如今,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已經成為全國的曲拉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國80%左右,這讓20多年前僅作為牧民日常食用和祭祀用品的牦牛曲拉價格由1.2元/千克提高到52元/千克,提高了43倍,對藏區牧民增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脫貧致富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華羚乳品集團以實踐證明了藏區的牦牛乳業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的路子,它的典范作用也為藏區牦牛乳業產業化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劉成果表示。
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
實踐證明,強力推進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扶貧措施,是繼續深入貫徹扶貧開發方針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由輸血到造血扶貧方式的根本轉變,也是實施精準脫貧戰略的長效機制。
“因為只有從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市場的需求,立足優勢資源,選擇發展特色產業,依靠龍頭企業的拉動,才能夠使貧困人口既能夠穩定就業,又能夠增加收入;既能夠脫貧又能保證不返貧;既能幫助貧困戶奔小康,又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劉成果指出。
為此,他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應依靠科技力量,繼續揭開牦牛乳的神秘面紗。雖然我們已經大體上了解了牦牛乳的營養成分,但牦牛乳的生物活性等到現在并沒有完全搞清楚,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研究繼續開發,“只有把這些活性因子都找到,定量地搞清楚,把它的功能搞明白,才能為下一步精深加工創造前提條件”。
其次,牦牛乳的產業鏈條應實現均衡發展。乳品產業的鏈條必須是緊密均衡的,鏈條的強度和穩定性取決于最薄弱的環節,龍頭、基地、牧戶都要均衡配套發展。“鏈條要均衡穩定健康,就必須要打造一體化的機制,這里說的一體化不是組織方式的一體化,而是利益機制的一體化。”劉成果表示,這個鏈條上最薄弱的是養殖環節,它是弱勢環節,“因此要把鏈條打造好,要把牧戶搞好,搞好牧戶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推廣合作社”。
第三,關于加工布局,應該把初加工設在基地進行,精深加工進園區,這樣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確保原料的質量。劉成果分析,奶的80%是水,初加工在基地去掉水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同時奶的黃金加工時間窗是4小時,超過4小時細菌就會開始繁衍,導致加工溫度要提高,這就會造成奶中營養成分和活性因子等價值大打折扣。因此,為了保證奶的質量,最好在基地進行初加工。
第四點建議是關于產品結構。劉成果表示,除了牧民自食以外,牦牛乳加工產品的結構應該以干品為主,基本上不應做液態商品。因為牦牛乳本身的濃縮性很強,干物質很高,搞干品經濟效益高,得率也比普通奶高。如果用于加工液態奶,它的優勢就會被掩蓋。只有加工成干品才能夠走得遠,做到精深,充分發揮其功能特點,打造健康產業,大幅度提高附加值。
在產品結構方面,劉成果還建議,牦牛乳產品應該要立足高端。“我認為產品要做到高端,消費市場、消費群體也要做到高端,消費價格也要高。因為牦牛乳本身有高附加值,不僅是物以稀為貴,而且也具有更好的性能。如果做一般的產品,價值出不來,對扶貧的拉動力度也小。”他指出,在“一帶一路”戰略中, “精品絲路·絢麗甘肅”就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機會,把高端的牦牛乳產品推向世界,通過中亞推向歐洲,最后走向全球。
第五,是要重視牦牛乳業的安全問題。“乳品安全重于泰山,‘三鹿事件’教訓深刻,已經過去8年,到現在陰影尚存,消費者對于民族奶業的信心仍然不足。因此,安全問題就是乳品生產的生命線,安全事故一旦出現,企業基本上就要倒閉,所以一定要把安全搞上去。”劉成果指出,現在牦牛乳的安全問題關鍵靠企業,其次應該靠監督。
此外,劉成果還建議要對牦牛本身進行綜合開發。“牦牛渾身是寶,要對牦牛進行綜合開發,把牦牛的綜合開發產品搞成旅游食品、紀念品,讓牦牛大大地增值。甘南有兩個產業,一個是旅游業,一個是畜牧業,只要把牦牛充分開發利用好,就能使得畜牧業和旅游業相得益彰。”他表示。
最后,他也建議甘南應該著重打造牦牛的產業文化。因為牦牛乳產業本身特色突出,資源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功能特色以及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歷史也非常悠久。
“越是民族的、區域性的,越能夠走向世界。”劉成果堅定地說,“要想讓牦牛乳產業走向世界,需要以產品為載體,以品牌文化為靈魂,只有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才可以走得更遠,傳得更久。”他建議,甘南當地可以建設起關于牦牛、牦牛奶、牦牛曲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