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出現大面積霧霾,遙感監測數據顯示霧霾面積為188萬平方公里。北京、天津、石家莊等28個城市發布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持續的大范圍霧霾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而能源危機同樣制約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令生態環境備受挑戰。
在12月23日中國科學報社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支持、廣東昌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2016綠色中國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劉吉臻、曹耀峰、金涌,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桂斌、徐建中,以及大功率氙氣照明節能技術發明人寧勤勝等專家學者圍繞“綠色中國發展”主題,呼吁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劉峰松在致辭中指出,在當前背景下召開“綠色中國發展論壇”,旨在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指示和號召,弘揚我國綠色節能領域的科技創新精神,充分展示我國綠色節能領域科技創新成果,為綠色節能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共同為“綠色中國”建設建言獻策。
談到中國能源綠色轉型的背景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指出,這些年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靠投資高耗能產業驅動,走傳統的工業化路線,導致各地重化工資本存量高起,高耗能產業過多過快,產生了壓縮性負荷性的環境污染。
而且,粗放的城市化增長速度快于環保速度,環保標準監管措施滯后,造成GDP很硬,環保很軟,導致污染超過了環境容量。此外,能源投入低效高碳。京津冀地區單位平方公里每年消耗煤炭是全球平均值的30倍。中國的煤炭特點是一半用來發電,一半直接燃燒,散燒煤有七八億噸,一噸散燒煤比發電煤污染程度高5~10倍。能源結構中高碳很明顯,亟待優化,必須進行能源革命。
論壇上,院士專家紛紛從各自領域提出能源革命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指出,地熱能是未來能源綠色革命的方向之一。地熱是一種可再生清潔能源,儲量大、分布廣,我國淺層地熱能雖然不到100億噸標煤,但中深層地熱能是淺層的100倍,干熱巖地熱能是淺層的10萬倍。而且它具有清潔環保、用途廣泛、穩定性好、可循環利用等特點,與風能、太陽能相比不受季節、氣候、晝夜變化及外界因素的干擾,是穩定持續的能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則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建設。比如風電爭取在2020年達到2.1億千瓦;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要翻一番,集中式、分布式并舉,同時加快研發高效的新光伏材料。另一方面,加快煤電轉型。加快煤電先進裝備的研發,比如正在研發的660兆瓦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使得整個發電裝備制造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痣姴粌H要清潔、高效,還要增加靈活性,服務于大規?稍偕茉吹南{,風電充足時火電減負荷,風電薄弱時火電再頂上去。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看來,綠色發展的一個路徑是提高資源的產出率。比如化工業是多產業、多原料的產業,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聯打造非常清潔的企業。以甘肅金昌為例,金昌的鎳銅礦冶煉鎳和銅的過程會排放很多硫,變成污染嚴重的二氧化硫。但是企業通過技術革新,把二氧化硫全部收集起來變成硫酸,再引入鉀肥廠、磷肥廠,可以把產生的物質全部利用,再耦合起來做尿素,由此變成氮磷鉀生產集團。由于產業鏈的連接、橫向的耦合,使整個產業發展中不增加資源和能源,可是產值大幅度增加。
對于風電的未來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建中建議,風力發電未來要向大型化、地域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大型化主要指高塔架、長葉片。我國現在的風力發電機塔架大概80米高,發達國家可達140米高,我國風力發電機葉片目前長70米,將來要發展到100米左右,因為高度越高,風速越大,大型化能大幅降低風力發電成本。
風電也要注重地域化。因為各地風能不同,如中國北部多風沙,東南沿海多臺風,有些是高風速區,有些是低風速區。針對這些特點,科研人員自主研發大厚度、鈍尾緣葉片,這種葉片對低風速、沙塵、臺風效果都很好。從智能化來講,遠海的漂浮式風力發電機機組葉片較大,需要用智能葉片在每個地方獨立調整,各部分都能適應風的變化,大大降低海上風電成本。此外,風力發電機葉片壽命為25年,因此必須研發可降解材料,達到綠色風電技術。
寧勤勝則分享了大功率氙氣節能照明技術對綠色節能環保的貢獻。根據住建部2014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的數據和“十二五”綠色照明對81個重點城市的統計數據,2300多萬盞路燈中大部分還是高耗能的鈉燈和汞燈,如果現有大功率鈉燈和汞燈全部采用節能氙氣路燈改造,每年預計可節約電力消耗817億千瓦時、標準煤3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80萬噸。
廣東昌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控股方、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永賢表示,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依賴于節能產業的健康發展,而節能技術是節能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節能技術,特別是城市道路照明的節能技術多掌握在國外廠家手中。他相信通過院士、專家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在綠色中國發展方面走出一條自主創新、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江桂斌認為,空氣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作為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者,研究如何去除污染物,恢復空氣、水體和土壤的功能是遠遠不夠的,技術從來不是萬能的,科學研究也無法解決所有環境問題,因此現在提倡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需要從源頭抓起,從源頭考慮人和自然如何協調發展,真正把我們的家園變成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