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朋友聚會、公司聚餐、家庭團圓大大小小的各類飯局總免不了,而聚餐聚會又怎能缺少點綴氣氛的交杯換盞呢?
眾所周知,過量飲酒對健康有害。不過,近年來有不少研究指出,適量飲酒反而對身體有益。如果到醫學數據庫中檢索,會找到不少支持這一觀點的研究數據。而且不少醫學界和營養學界人士也常常提及此觀點。
如今,“睡前喝一杯紅酒有助于睡眠”“少喝一點酒對心臟有益”等說法早已司空見慣。在那些喜歡“喝上一口”的人的心目中,“適量飲酒有益”更像是愛酒人士最后的“救命稻草”一般。
然而,適量飲酒真能健體嗎?其實真相未必如此。
被誤解的“適量”
當然,“適量飲酒仍然導致健康風險”,在公共衛生領域內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觀點。早在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將酒精類飲料列為一級致癌物。
然而,2015年美國膳食指南咨詢委員會(DGAC)發布的最新版健康飲食建議——《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將“成年人適量飲酒”列為健康飲食習慣之一。這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不少人認為,“成年人適量飲酒” 的意思是說“為了健康,應該適量飲酒”,亦即提倡“適量飲酒論”。
其實不然。之所以《美國居民膳食指南》(2015)建議“適量飲酒”,是有其明確界定的。
指南中指出,酒精是一種特殊的成分,適量飲酒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是人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有飲酒習慣的成年人,那么應該把飲酒量控制到“適量”;如果本身不飲酒,那么不要為了“可能對身體有益”而去飲酒。
因為即便是適量飲酒,也會增加憂郁、車禍、暴力以及意外損傷等事件發生的幾率,還有可能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包括懷孕在內),人們完全不應該飲酒。
那多少才算得上是“適量”呢?指南中明確指出:平均每天的飲酒量,女性不超過1個飲酒單位、男性不超過2個飲酒單位,而且在一天之內,女性不超過3個飲酒單位、男性不超過4個飲酒單位。所謂“1個飲酒單位”,是指含有0.6盎司(約18毫升)酒精的酒。對應于通常的酒,1個飲酒單位大致相當于355毫升啤酒,或者150毫升葡萄酒,或者45毫升40度白酒(如果是60度白酒,則只有30毫升)。
盡管膳食指南在數量上有了確切的界定,然而膳食指南終究不是科學研究,只是基于近幾年公開發表的涉及飲食與健康的不同科學研究進行統一考察,然后根據其科學證據的強弱給出“合理推薦”。
酒精與癌癥
今年3月,新西蘭奧塔哥大學預防與社會醫學系的Jennie Connor發表的一篇研究飲酒和癌癥之間的相關性的論文再次告訴公眾,“適量飲酒”比不喝酒更健康只是一種假象,因為“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酒精是導致身體七個(甚至更多)部位患癌的罪魁禍首”。
到目前為止,人體至少有口咽、喉部、食管、肝臟、結腸、直腸和乳腺這7個部位的癌癥都已被證實和酒精有著明確的聯系。不僅如此,酒精與癌癥的關系還存在明確的“劑量—效應關系”。攝入酒精量越多,患癌風險越高。
然而此前,在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中,人們發現飲酒量與死亡率和心血管病風險等健康指標之間呈現出微妙的相關趨勢:數據曲線出現先下降再上升的“J形”,看上去,少量喝酒的一組人健康風險反而比不喝酒的還低一些。這又是為什么呢?
研究人員指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存在“病退者”偏差。也就是說,與適量飲酒者做比較的部分不飲酒者實際上是從前酗酒或者因健康問題無法繼續喝酒的人群,而研究中只詢問了受試者當下的飲酒量,那么這些戒酒者就有可能被錯誤地歸到“不喝酒者”的行列里。結果,“不喝酒組”的整體健康水平就被拉低了。
換句話說,是滴酒不沾還是已經戒了,這對研究結果很重要。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Tanya Chikritzhs對此深表贊同。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分析了87個有關飲酒健康的研究后,發現其中大部分的確存在這樣的方法論問題。
Chikritzhs表示這些研究的本質就是比較不喝酒者與喝酒者的健康狀況。而這些研究常常選擇把在10年前、5年前或者其它時段會喝酒,但是在過去12個月內沒有飲酒的人列為不喝酒者組,這是有偏差的。
毋庸置疑,這些偏差對酒精與健康科研成果的有效性構成了直接的挑戰。不過,即便不存在這些偏差,飲酒的本質仍然使其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包括癌癥在內的健康風險源于多種因素復雜的綜合影響,例如生活方式、年齡、體質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個體產生不同的影響。
越少越好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表過聲明,表示“少量飲酒有益健康”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并重申酒精消費是引起健康損害最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然而,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告訴他們飲酒有益要比告訴他們飲酒沒好處并解釋原因要容易接受得多。
這就到了政策上場“大展拳腳”的時候了。比如,英國衛生署之前的飲酒建議是“適量飲酒是安全的”。不過不久前,其也承認“即使你每周攝入14個單位(140毫升)以內的酒精也可能導致一些嚴重的疾病,包括某些癌癥”。雖然適度飲酒的風險很低,他們寫道,“但只要你保持喝酒的習慣就不可能完全安全。”
“這一切都歸結為對風險的感知,以及你想要怎樣的生活。”美國癌癥協會指導統計和評估項目的負責人Kenneth Portier表示。例如,有些人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癌癥高,相比有家族乳腺癌史的人,他們可能會更傾向于每天晚上喝一杯紅酒。
總之,如果你一直喝酒,那么在遵從限量建議的情況下可以將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而如果你從不沾酒,那就不要因為“活血”“助眠”等從健康角度考慮的理由而去刻意飲酒。畢竟,飲酒沒有“安全劑量”,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