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產能評價是煤炭企業推行科學產能理念、實施煤炭科學開采的首要環節和中心內容,也是煤炭行業實現安全、高效、綠色開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
一方面,在社會歷史與經濟技術條件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很多礦區正面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困境;另一方面,近年來受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給能力持續過剩,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導致企業效益普遍下滑,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安全生產隱患加大,對經濟發展、職工就業和社會穩定造成了不利影響。
而開展科學產能評價,不僅有助于摸清我國煤礦企業的產能狀況,為當前行業主管部門進行科學決策、實施煤礦企業關停并轉提供重要的數據參考,同時也對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推動煤炭企業實現脫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亟待完善的體系
對于煤炭開采的安全、綠色和高效進行綜合評價,此前國內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方法。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完全“無本可依”。
比如,分項來看,在煤炭安全、高效開采評價方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制定的《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就一直是主要的評價標準;而在綠色開采方面,我國環保部制定的《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HJ 446-2008)則被作為重要的評價體系。
其中,《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共設立三個等級,分別為:特級安全高效礦井、行業一級安全高效礦井以及行業二級安全高效礦井。這一評價方法在安全、采掘機械化程度、回采率、礦井生產管理、原煤工效、礦井綜合單產等方面均提出了評價標準。
比如在安全方面,《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規定煤炭工業特級安全高效礦井(露天)百萬噸死亡率為0,煤炭工業一級安全高效礦井(露天)百萬噸死亡率低于全國煤礦平均水平,煤炭工業二級安全高效礦井(露天)百萬噸死亡率低于全國或本省(區、市)煤礦平均水平。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其要求煤礦實現信息的集中監控、自動采集、集中傳輸及運用,煤礦對供電、提升、運輸、通風、排水、壓風、瓦斯抽采等生產系統主要設備實施安全監控、自動化運行和可視化,煤礦建立網上辦公系統。
而《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則是由國家環保部于2009年2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該項標準提出了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國際先進生產水平、國內先進生產水平及國內生產基本水平評價標準。
雖然上述的兩種方法提出的評價標準能夠對我國煤炭現有生產水平進行評價,但仍需看到,它們并不能完全反應我國煤炭的科學開采水平。
比如,《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沒有反應出科學產能中生產綠色度的要求,且對礦井安全生產的評價只有生產安全指標,沒有反映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保障。而《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中的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只能反映國內外煤炭生產的綠色程度,無法反映安全、高效生產程度。
因此,受評價目標的限制,上述兩種方法采用的評價指標均具有一定的行業局限性,對煤炭科學開采的實際指導作用有限。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重新審視我國煤炭生產現狀和發展趨勢,針對我國煤炭科學開采制定出適宜的科學產能評價指標體系,就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全新出爐的指標
為了能比較全面、系統地評價我國煤炭科學產能,《中國煤炭科學產能》課題組根據煤炭科學產能的內涵,通過調研分析,在考慮了各產煤區地質、資源條件及生產條件巨大差異的實際情況后,最終提出了圍繞煤炭生產安全、綠色和高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總體來說,全新的科學產能評價指標堅持了三個基本原則:綜合代表性原則,即評價指標必須是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基礎性指標,并且各類評價指標的布局結構必須合理,確保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真實可靠性原則,即評價指標必須在國家相關統計評價指標體系范圍內選擇,數據相對容易獲取,數據的真實可靠性有保證,否則科學產能評價便失去了意義;滾動開放性原則,即評價指標及其標準必須具有時代特征,并隨著行業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
新出爐的科學產能評價指標指明了科學產能評價的主要內容和方向,但從操作角度來看,評價指標數據的真實可靠無疑是進行科學產能評價的先決條件。根據我國現行統計制度,我國煤炭行業的統計管理以及安全高效礦井評價標準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歸口制定管理,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統計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歸口管理,環境保護統計及環評標準由環保部歸屬制定管理。
科學產能評價指標數據采集的可靠性,還需要有國家法定的統計數據支撐。為此,科學產能評價指標的確定,必須與國家相關行業部門的統計評價指標接軌。
因此,科學產能評價指標的選擇范圍,應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制定的《煤炭工業統計報表制度》和《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安全生產統計報表制度》和《煤礦職業健康統計制度》、國家環保部制定的《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指標框架內進行選擇。此外,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3月發布的《煤炭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試行)》,也是綠色開采評價指標的重要參考。
2016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兑庖姟访鞔_提出將“工藝先進、生產效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強、環境保護水平高、單位產品能源消耗低”作為煤炭先進產能的重要標志。
于是,根據煤炭科學產能的基本概念與內涵,結合我國當前煤炭產能過剩的背景條件和現行的統計指標體系,在廣泛征求相關專家學者和企業意見的基礎上,《中國煤炭科學產能》課題組制定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煤炭科學產能的評價指標,指標體系涵蓋安全、綠色、高效三個方面,包括7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
生產安全
煤炭生產安全度評價指標由反映安全生產的百萬噸死亡率、較大以上安全事故以及反映職業健康的職業健康檢查率、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4項指標組成。
百萬噸死亡率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指標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它是指每生產100萬噸煤炭企業發生死亡的人數,能夠反映煤礦安全生產的基本情況。
較大以上安全事故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指標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較大以上生產事故反應礦井較大以及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情況(根據2007年4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3號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3條規定,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煤炭生產實現科學產能要求礦井不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一票否決制)。
職業健康檢查率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職業健康統計指標。按照2011年5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煤礦職業安全統計制度》,職業健康檢查率是指按照職業健康監護規范的要求,在報告期內煤礦接觸職業危害(煤塵、矽塵、噪聲、高溫和化學毒物)的從業人員中應該進行職業健康體檢的人員比例。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職業健康統計指標。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是指報告期內具有國家認可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資質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機構對于煤礦作業場所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煤塵、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噪聲、高溫和化學毒物)的作業點進行檢測的結果滿足國家規定限值要求的作業點數比例。
綠色開采
煤炭綠色開采評價指標包括反映資源節約的采區回采率,反映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的煤矸石、礦井水和瓦斯利用率,以及反映礦山節能環保程度的噸煤開采綜合能耗和塌陷土地治理率6個評價指標組成。
采區回采率為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與環保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HJ 446-2008)評價指標。采區回采率是指考核期內一個采區的采出煤量與采區動用儲量之比,采區采出煤量包括采區內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與掘進煤量之和,采區動用儲量是指采出煤量與損失煤量之和。
廢物回收利用率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指標與環保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HJ 446-2008)評價指標。廢物回收利用率主要由煤矸石、礦井水和抽采瓦斯利用率組成。
塌陷土地治理率是環保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HJ 446-2008)評價指標,其是指對于在礦山生產建設過程中所造成的塌陷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土地面積占礦區塌陷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
原煤生產綜合能耗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指標與國家發改委《煤炭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評價指標,它是指煤炭生產所消耗的各種能源經折算后,以標準煤(單位標準煤熱值為29.076兆焦)量表示的煤炭生產能源消耗。
生產效率
煤炭生產效率主要從礦井生產過程中巷道掘進、工作面回采的機械化水平,原煤生產人員的生產效率及工作面生產規模等方面對礦井進行評價,包括采煤、掘進機械化程度、原煤工效、礦井綜合單產4個評價指標。
采掘機械化程度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與環保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準》(HJ 446-2008)評價指標。掘進與回采是煤礦開采的兩個關鍵環節。采掘機械化程度是反映礦井掘進、采煤及運輸的機械化整體水平,是評價煤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核心指標。
原煤生產人員效率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原煤工效體現了礦井生產中人員的整體工作效率,原煤工效不僅受到采掘機械化水平的影響,還受到煤層賦存條件尤其是煤層厚度的限制,因此不同煤層厚度原煤工效的評價標準不同。
礦井綜合單產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是指礦井中各個工作面平均每月生產原煤產量的綜合平均值,該項指標主要反映礦井單個工作面的平均生產規模。
總的來說,科學產能評價是項目技術經濟評價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是項目后評價的重要內容。技術經濟評價主要針對項目的技術可靠性以及經濟可行性方面做出研判,科學產能評價主要針對項目實施后的科學性做出結論。通過全新的科學產能評價,不僅可以有效促進煤礦企業發展生產和提高工效,尋求解決礦區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的正確途徑與方法,還能不斷優化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