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黃土高原北端、毛烏素沙漠邊緣,世界七大煤田駐地的神府煤田腹地上,紅柳林煤礦的礦井映襯在湛藍的天空下。步入其中,無論在地面還是井下,這座現代化的新型礦井都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2006年,由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控股,神木縣國有資產運營公司、陜西榆林能源集團煤炭運銷有限公司參股組建的陜煤集團神南紅柳林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柳林礦業)開工建設。
在礦區生產經營項目規劃之初,紅柳林礦業就明確了打造一流技術,建設一流礦井的目標定位。11年來,以煤為基、技融雙驅的紅柳林礦業謀改革、求發展,不僅在建設現代化高效節能礦井的道路上留下了熠熠生光的印記,更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吹響了安全、高效、綠色的可持續發展集結號。
注入安全之魂
紅柳林礦業是國家在神府南區總體規劃確定的四對大型礦井之一。礦井地處神木縣西北15公里處,位于神木縣瑤鎮鄉、麻家塔鄉及店塔鄉交界地段。
井田面積13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9.54億噸,可采儲量14.03億噸,開采的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熱值的特點,是優質的動力用煤及氣化、液化等化工原料。
作為陜煤集團的煤企排頭兵,紅柳林礦業始終把堅持安全生產的大局貫徹于企業發展全過程,以《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煤礦安全規程》等安全法律法規為根本,先后編制了“十三五”安全發展規劃、安全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第四代礦井建設方案、智能化礦井建設方案、無塵化礦井建設方案等。
與此同時,紅柳林礦業建立了“挽手貼心”安全文化,提出了“零輕傷、零傷害”“思想隱患是最大的隱患”“‘三違’和隱患就是事故”等一系列安全理念,持續推進思想、觀念、思維、心智模式轉變,使廣大員工逐漸樹立全新的安全觀,實現了從重視員工安全向重視員工健康的轉變。
在實際工作中,紅柳林礦業創造性地出臺了102條“雙危辨識”標準,即24條環境危險狀態和78條人的危害操作。通過對物的危險狀態和人的危害操作的分析、辨識,抓到了安全的重要節點,簡單實用,切中要害。
過程控制是實現安全生產的主線。為此,紅柳林礦業通過總結,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過程控制精細化管理“687”模式,即“6”大過程控制、“8”大過程控制支撐體系、“7”種精細化管理技術手段。通過對現場安全生產程序的一個個控制,實現了傳統意義上煤礦以經驗為主的管理,向運用新技術、新工具現代化科學管理的轉型,達到降低崗位作業風險、預防安全事故的目的。
為了讓安全理念滲透到每位員工,促進其安全思維養成,紅柳林礦業建立了管理干部培訓員工理論知識、員工培訓干部操作技能的“雙向”培訓制度,使管理干部深入了解設備性能、崗位作業等,增強了員工現場識別重大隱患的能力。同時,以每天5~10分鐘的學習和練就崗位“絕技、絕招、絕活”為主的基本功訓練,提升了員工的整體安全素質素養。
得益于堅持不懈的創新安全文化建設,截至2017年7月3日,紅柳林礦業累計實現安全生產3000天,翻開了煤礦里程碑的新篇章。而支撐這一數字的安全發展模式也得到了同行的贊許和認可。2013年,時任陜西省副省長李金柱曾在《陜西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要求推廣紅柳林煤礦過程控制和精細化管理的好經驗。
2015年,國家安監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全國推廣紅柳林礦業有限公司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經驗的通知》,紅柳林礦業的安全文化建設經驗在全國得到了推廣。
科技創新打造智能礦山
作為大型國有千萬噸礦井,自礦井試生產以來,紅柳林礦業就根據煤層的賦存條件,把推行使用大采高綜采設備作為礦井生產工藝的主選方向。
礦井主要裝備全部選用國內外先進的采、掘、運設備,工作面分別裝備了6.3米和7米大采高液壓支架、大功率刮板運輸機和轉載機等先進設備,配套美國久益和德國艾柯夫大功率采煤機,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100%。
不過,這只是個開始。煤炭人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煤礦工人不用下井,像城里白領那樣,穿著干凈的白襯衫,通過操作電腦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從而遠離礦井災害和職業病傷害,實現礦井安全高效開采。
為了讓夢想變成現實,紅柳林礦業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在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進行了開拓性地工作。
2012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重大項目“煤炭智能化采掘技術與裝備”課題方案實施后,紅柳林礦業便在國家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化建設專項政策的支持下,廣泛調研、深入論證,首次在15205綜采工作面進行了信息化與機械化綜采的“兩化”融合嘗試,與北京天地瑪珂電液控制系統有限公司聯合攻關完成了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
這一系統融合了采煤機記憶割煤、液壓支架跟機自動化、運輸系統煤流負荷平衡、智能集成供液、遠程集控等高新技術。這次的嘗試和實踐,為紅柳林礦業全面打造大采高智能化綜采面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
2014年,由國家發改委啟動的國家智能制造發展專項“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落地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陜西省神木縣召開全國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型智能礦山現場會,紅柳林礦業作為重要的主會場之一,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的嘗試得到了同行業的高度評價。
現場會的召開和幾年來的不懈探索,讓紅柳林人信心倍增。很快,紅柳林礦業從78名大專以上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中抽調了15名精干力量,成立了智能化管理中心,全面負責礦井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系統的實施、運行、維護和管理。
2015年12月,紅柳林礦業在原有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設基礎上,與天瑪公司合作,進行了進一步深化與探索,啟動了25207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設。
25207工作面是一個6.3米的大采高綜采工作面,使用的是美國久益公司生產的大功率電牽引采煤機,配套國產大采高液壓支架、大功率刮板運輸機和轉載機等先進裝備。
2016年4月,25207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工作面已實現綜采設備自動化控制和人工遠程干預相結合的遠程控制開采模式,實現了割煤、移架、推溜等生產工序“一鍵”啟停,原煤從煤壁落下,通過運輸系統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地面,整個工序一氣呵成。
紅柳林礦業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的階段性成功,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不僅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用工效率,還改善了員工作業環境,保障了安全生產。
嘗到了科技創新甜頭,紅柳林人的步伐明顯加快。由于煤層分布不均勻等自然條件,導致采煤過程中推溜不整齊、大塊片幫煤、設備設施配合不理想等問題仍然存在。下一步,他們將會對軟件參數和設備布局進一步研究攻關,不僅不斷完善技術,還建立了與各科研機構以及大中專院校的合作關系,把智能化開采技術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生態紅柳林
步入紅柳林礦業,很容易被其現代園林式的整體設計所吸引:一棟棟建筑物造型獨特、錯落有致,綠茵草坪,林蔭曲徑,花壇亭臺交相輝映。
當然,如此和諧、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并非是一朝一夕塑造的。紅柳林礦業自建設之初,就十分注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礦區綠化等工程建設上累計共投入資金2億元。
多年來,紅柳林始終把維護員工的身心健康作為立企之本和發展之基,在抓安全、促生產、增效益的同時,多措并舉,為一線員工營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比如,在井下進、回風巷道設置了全斷面噴霧25道,確保了巷道內粉塵不超標;在綜采工作面安裝了架間噴霧及煤機噴霧,使采煤及移架過程中能夠做到有效降塵;在綜采工作面實施超前煤層注水,既軟化了煤體又減少了高硬度煤墻對采煤機截齒的磨損,達到了從源頭降塵的效果,全塵降塵率達到20%以上。掘進工作面安裝使用濕式負壓誘導式除塵風機后,經現場測塵數據顯示,全塵、呼塵降塵率均達到了80%以上,有力保證了掘進工作面員工的身心健康。
此外,礦井還安裝了KJ90NB粉塵在線監測與自動除塵系統,對井下產塵過程的疑點、薄弱點、重點進行節點過程控制,做到粉塵的在控、能控、可控,實現了礦井粉塵超前治理。
如今,井下生產作業環境已初步形成了“采掘無產塵、運輸無揚塵、巷道無積塵”的“三無”礦井粉塵防控模式,以無塵化礦井建設,使員工真正實現了“健康生活、快樂工作”。
在轉型升級、追趕超越的道路上,紅柳林礦業一路走來,碩果累累。獲得“國家級全質量標準化煤礦”“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全國安全高效特級礦井”“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案例”“全國煤炭工業‘心·Xin’文化品牌礦”“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全國煤炭工業“文明煤礦”“AAA級企業信用等級”等省級以上各類榮譽30余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紅柳林人將一如既往地以創新求實的態度,積極探索,為打造“世界級標桿企業”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