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5月,北京開采研究所成立。遵循新中國煤炭工業發展方針,北京開采所樹立了始終為我國煤礦提供“先進、科學的開采與支護技術”的發展理念。
悠悠一甲子。伴隨著中國煤炭行業的崛起與發展壯大,當初的北京開采所,如今的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采設計事業部(簡稱開采設計事業部),早已蛻變成為國家煤炭工程設計與咨詢、煤炭開采與支護的“國家隊”與“火車頭”,支撐和引領著我國煤炭工業開采技術的進步。
甲子崢嶸 砥礪前行
60年的崢嶸歲月,60年的砥礪前行。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北京開采所歷經創建、創業、成長、壯大、騰飛的各個階段,同時也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國家形勢的發展變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政策。根據中央關于振興經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北京開采所的科研事業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
1982年,北京開采所承擔了煤科總院系統科研體制改革的試點任務,明確了科研必須面向煤炭生產建設主戰場、加強“四技”服務的科研與發展理念。
1985年以后,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北京開采所除繼續集中優勢力量,加強煤炭開采和支護技術等主導專業研究外,開始注重開發煤炭工業實用技術產品,并根據面向科技經營型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和開展“技、工、貿”一體化和工程承包等生產經營,為深化科研體制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通過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攻關項目和大量煤炭行業重點科研項目,北京開采所逐漸形成了具有優勢的主導專業技術,即煤礦開采與支護,主導專業研究領域包括:高產高效機械化采煤方法、特殊采煤技術、回采工作面支護技術、回采巷道支護技術、礦壓與巖層控制技術等。同時完成了煤巷錨桿支護成套技術、鐵法日產7000t成套裝備、兗州綜放無煤柱開采技術等一大批重大攻關研究課題。
之后,在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引導下,北京開采所一批涉及煤炭科技發展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和重大裝備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863、973科技計劃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裝備國產化等國家優先研發項目。
特別是圍繞安全高效礦井綜采、綜掘、運輸、提升和安全裝備及工藝技術研究,大采高厚煤層一次采全高、特厚煤層綜放開采、薄煤層綜采、急傾斜和地質構造復雜煤層開采技術的研發應用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動了安全高效礦井建設發展,多處特大型礦井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煤礦安全科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等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實踐后,煤礦安全生產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1999年轉制以后,北京開采所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煤科總院整體轉制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北京開采所成建制轉為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采所事業部。
自主創新 成績斐然
伴隨著我國煤炭工業的快速發展,開采設計事業部始終堅持為中國煤炭工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推動著中國煤礦開采、設計與支護領域技術的不斷革新與進步。
結合我國煤炭工業發展需求,開采設計事業部在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技術與裝備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取得了厚及特厚煤層年產千萬噸大采高、大采高綜放成套技術、工藝與裝備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自主研發的大傾角煤層、復雜薄煤層、急傾斜薄及中厚煤層開采技術與裝備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承擔了我國70%以上新投產工作面的采煤方法研發與液壓支架設計;通過推動產業技術變革,促進了煤機裝備國產化,為提升中國煤炭工業整體技術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我國研究“三下”采煤和采動影響理論及礦區環境治理方法最早的單位之一,開采設計事業部始終以實現煤炭資源綠色開采為己任。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天泉為代表的老一代開采人,創立了完整的礦山巖體采動響應理論和特殊開采技術體系,提出了綠色開采、寬條帶開采與控水開采等先進技術理念,取得大批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為實現我國煤炭工業的安全、高效、綠色開采,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紅普為核心的研發團隊開發出煤礦巷道安全高效支護成套技術體系,提出巷道預應力支護理論,以及高強度、高剛度、高可靠度、低密度的“三高一低”支護理念,“支護—改性—卸壓”三位一體圍巖控制理念,解決了千米深井、三軟、強烈動壓影響等復雜困難條件下的巷道支護難題,顯著提升了我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水平。
引領煤炭科技,支撐行業發展。開采設計事業部立足煤炭行業,現已成為我國專業設置齊全和行業影響力最大的現代技術創新基地,主持編寫及修訂的國家級行業標準多達上百項;擁有煤炭工程—設計、咨詢及承包等多項國家級甲級資質;擁有煤炭資源高效開采與潔凈利用、國家地表沉陷控制、國家能源充填采煤技術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國煤炭行業液壓支架及單體支柱技術和巷道支護技術歸口單位,中國煤炭學會巖石力學與支護專業委員會、煤礦開采損害技術鑒定委員會掛靠單位,最高人民法院唯一認定的煤礦采動損害鑒定秘書長單位,《煤礦開采》期刊編輯出版單位。
截至目前,開采設計事業部共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000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36項,每年為煤礦解決各類生產技術難題400余項。在采煤方法與工藝、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巷道支護成套技術、液壓支架設計與研發、采空區及沉陷區勘察治理與環境保護,沖擊地壓防治成套技術,綠色充填開采技術與裝備,礦用高新儀器與材料研發等關鍵領域都取得突破性進展,擁有大批重要技術成果。
現在,開采設計事業部已與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烏克蘭、波蘭等眾多國家開展了業務合作與技術交流,多項專利技術已出口至全球十幾個國家。
模式創新 跨越發展
60年來,除了在技術創新上的顯著成績,開采設計事業部更立足于煤炭行業,以技術帶動工程承包、高新技術產品和產業建設,創建并發展了具有特色與特點的示范工程業務模式。
2000年3月,隨著中央開發西部的號召,開采設計事業部與陜西彬縣簽訂了“下溝煤礦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經濟技術合作協議,實現了與西部煤礦企業全方位合作,實現了科技經營模式新的突破。
這次經濟技術合作,是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創建了“以較小增量激活較大存量,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的陜西“彬縣模式”。對此,《人民日報》曾評價,“陜西彬縣模式”為我國中小煤礦升級改造、煤炭產業結構優化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近年來,開采設計事業部通過以技術、管理、人才及少量資本的投入,帶動煤礦技術、管理與生產水平等多方面提升。
2003年至今,開采設計事業部先后與陜西集華柴家溝煤礦、銅川耀州區照金煤礦、內蒙古伊東集團東圪堵煤礦、甘肅艾友永興煤礦、內蒙古伊泰集團凱達煤礦、內蒙古伊泰集團酸刺溝煤礦、山西霍爾辛赫選煤廠等采用“彬縣模式”開展合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時,開采設計事業部還積極參與200多個中小煤礦采煤方法改革項目,為我國煤礦綜合機械化開采推廣與應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經濟建設的同時,開采設計事業部不忘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大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力度,堅持以人為本、崇尚實踐的發展理念,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與體系。先后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全國勞模2人,部級勞模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孫越崎獎、茅以升獎、全國煤炭科技獎獲得者12人。同時依托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優勢,為我國煤炭行業培養了百余名青年學科帶頭人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
在可見的未來,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能源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前進中的開采設計事業部,將始終堅持“以先進的煤炭開采與支護技術,支撐和引領煤炭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實現我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低碳開采為目標,推動我國煤炭工業繼續發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