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學科發展來看,還是從中國社會迫切了解世界科技的演進和經驗來看,研究世界科技史都是不可或缺的和緊迫的。中國科技史研究者也需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寬深的知識基礎。國內學者已將很多國外科技史著作譯成中文,還編寫了一些論著,發表了不少文章,促進了科技史學科的建設。然而,世界科技史研究迄今仍然是我國科技史學科的一個主要短板。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世界科技史研究
建所之初,世界科技史并不是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主要目標領域,但卻一直是為研究人員所關注。1958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已將世界科學史研究寫入《1958-1967年自然科學史研究發展綱要(草案)》。郭書春、陳美東等先生早期都曾有意從事此領域研究,但由于條件所限,相關研究并未展開。
1978年10月,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室,以席澤宗先生為首任主任,許良英、李佩珊、董光璧、吳熙敬、閻康年等先生陸續調入研究所,世界近現代科技史成為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所的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從一開始便以原始文獻及國際科學史研究著作的研讀和翻譯為基礎。許良英先生在調到研究所之前就翻譯了《愛因斯坦文集》,并對愛因斯坦的思想、科學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科學史的分期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閻康年先生利用卡文迪許實驗室和貝爾實驗室等機構的檔案,在專題研究和實驗物理學史研究等方面出版了專著;董光璧先生研究世界物理學史及相關哲學問題,撰著《世界物理學史》。在李佩珊和許良英先生的主持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室的專家們合力編著《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闡釋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歷程和重大成就,同時對科技與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關系以及科學發展的規律進行探討。這部著作迄今仍是國內在世界現代科學史方面最為重要的成果。
2010年,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西方科技史研究室。該室除繼承原有研究領域,繼續從事西方科技史、科技哲學、國別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等領域的專題研究及世界科學史著作的翻譯和研究以外,還面向國家需求在科技戰略和科學與社會等研究領域投入不少人力,并開辟中外科技發展比較研究方向,以不同的視角進行世界科技史研究。2011年以來,研究所以西方科技史研究室為主體,邀請國內外同行共同組織了“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項目,以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美國、中國和日本為案例,探討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革命性轉變與國家現代化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世界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目前世界科技史研究中,重新審視古代和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與路徑以及探討全球史視野中的科學和技術已占據重要地位。此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科技史研究均受到現代科學技術框架的決定性影響,研究者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現代知識體系作為標尺來解讀和構建古代和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圖景。
當今科技史研究者力圖回到古代科學技術的與境中理解其意義及發生、發展的模式,如此,則不僅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和技術具有很強的多面性,同一文明傳統內的科學技術也有明顯的多面性。
在近代科學技術的形成過程中,不同文明傳統中的科技交流及單一文明傳統中的多樣模式和理念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此一新的研究理念既為中國科技史研究者提出了新挑戰,要求我們進一步改變原有的研究范式,又為我們迅速走向世界科學史研究的前沿提供了機遇。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技史研究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對中國科學技術的傳統有著深入的理解,并有與之相應的研究方法。這為我們理解其它知識傳統,尤其是歐洲傳統中以往被忽略的內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全球化的當代,科學技術的全球史研究成為一個熱點。中外科學技術發展比較研究正是研究所順應國際科技史學科的新趨向而開拓的方向。與此前的參照其它文明傳統中的科技發展去理解中國傳統科技的比較研究不同,我們試圖將中國作為案例進行國際視野的科技史研究,探討不同文明傳統中科學技術發展的模式及內在、外在的影響因素,同時分析文化、社會和政治等因素對科學技術的塑形。為此,我們強調研究者須具有研究其它文明傳統中的科學技術文獻的能力,并且了解其它文明傳統中科技與文化、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的關系。
為達到此目標,研究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全球史研究項目,如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的知識全球化研究、法國科研中心的數學史比較研究、中俄航天史研究等,發揮各自的學術優勢,并相互借鑒研究方法,分享不同的史料。
同時,我們也以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為主,選取適當的主題,以組織國際團隊和國際研討會等形式,開展以我為主世界科學史研究。研究所于2011年組織國際相關專家進行國際代數學史研究,以原始文獻分析為基礎,探討在不同文明傳統中代數的概念、表達方式、計算和證明的模式及代數概念的演變等問題。目前,我們聯合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等研究機構,正在開展耶穌會士在歐洲與中國的科學實踐比較研究,希望為世界科學史研究做出獨特的貢獻。
為了促進國內對世界科技史的研究,研究所鼓勵相關學者以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發表論文和論著,使我國同行的工作融入世界科技史研究的主流,擴大中國學術的影響力,并由國際和國內同行對其成果進行檢驗。我們也愿意與國內外同行進行深入的合作研究。從長遠來看,世界科技史研究的開拓成效取決于我們能否培養出可在國際學術界立足的人才。為了造就面向國際學術前沿的學者,我們將創造條件讓青年人到國外深造或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并且聘請國外導師聯合指導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