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九辰 孫烈 郭金海 來源: 發布時間:2017-11-27 17:6:21
張九辰 孫烈 郭金海:歷史的傳承與跨界的挑戰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之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下簡稱“科學史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始于“文革”結束之后。其動因源于當時學界與公眾均有了解世界的急迫需求,以及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對近現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視。
 
1977年和1978年出臺的《1978-1985年全國基礎科學發展規劃綱要》和《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均將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列為重點項目,并規定以近現代科技史作為重點。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李昌先生,多次指示科學史所要大力研究和宣傳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現狀,并加強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近40年來,科學史所在國內外同行的支持下,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研究室的創建與重大科研項目的帶動
 
1978年10月,科學史所成立了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室。研究室創建初期開展了世界科技史和中國現代科技史研究。1984年7月研究所進行機構調整,形成中國科技通史、古代數學天文學史、古代物理學化學史、古代生物學地學史、古代技術史、近現代科學史6個研究室的格局。1998年研究室調整為包括中國近現代與世界科學史研究室在內的4個研究室。2010年設立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室。
 
1986年,“20世紀中國科學史研究”在科學史所立項(1987年擴大為“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在項目的帶動下,來自20家研究和教學單位的學者參與其中,并出版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中國近現代技術簡史》兩部大型著作?茖W史所的學者負責項目組織并承擔了其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各個基礎學科與部分工程科學領域。
 
2000年,科學史所啟動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該項目跨越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近30家單位的110多位學者參與合作研究,其中科學史所人員承擔了約一半的課題。該項目的主要成果是《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共35種、47冊,其中有兩種已經譯成俄文在俄羅斯出版。此后,科學史所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開展了中國近現代生物學史、西北科學考察團、近代地質學本土化等重要研究項目。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與編撰”項目正式立項。項目結合院史工作的長遠目標,以科學史所人員為主,組織院內多個機構和研究所共同完成了《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史》《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中國科學院人物傳》《中國科學院六十年(1949—2009)》(畫冊)以及一些專題性研究論著。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史研究”項目啟動。項目由科學史所牽頭,計劃在“十三五”期間組織并聯合十多家單位參與工作,力求厘清當代中國科技史的演進主線,凸顯關鍵時段、關鍵事件、關鍵問題、關鍵結果和關鍵影響,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史綱》的撰寫。
 
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
 
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和多個項目的推動,科學史所在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領域不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也推動了近現代科技史研究的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研究所除了培養出一批近現代科技史方向的研究生外,一些研究項目中的參與者,已經成為下一個項目的骨干力量和領軍人物。
 
資料庫建設是近現代科技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收集、整理、甄別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的可靠史料,是近現代科技史研究最基礎、也是最困難的工作?茖W史所歷次近現代研究項目,均在資料庫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重大項目的推動下,先后整理甚至出版了相關的資料選輯、史事匯要、文獻匯編、照片、年表、年譜、論著目錄和工具書等文獻資料。
 
近現代科技史、尤其是現當代科技史,其文獻資料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閱讀能力所能處理的范圍。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數據成為繼實驗、理論、計算模式之后數據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典型代表。新時期的中國近現代科技史項目,也把搭建新工具平臺、建設數據資源,提供可長期積累、開放共享的數據庫和學術平臺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
 
近現代科技史、尤其是現當代科技史,進入科技史領域的時間不長、積累薄弱,學科建設尚未完善。多年來,系統地研究近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引進、消化和吸收的歷史進程,闡明其在中國發展的環境和動力,評估歷史發展的水平和效益,總結政策和管理、決策和預策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中國的科技創新與跨越發展提供歷史的借鑒,幾乎成為科學史所各近現代科技史研究項目的共同目標。
 
挑戰與機遇
 
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涉及科學與技術在建制化過程中的所有問題。與此同時,現代科學技術本身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以及科技與社會的關聯性與復雜性,也決定了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無法依據不同的專業去切割研究的對象。因此,這一學科極易受到相鄰學術領域的影響。當然,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學術領域,它的特色就是與其它學科交叉、互通。目前,中國近現代科技史主要還是借鑒周邊學科的研究方法對重大科技史事件進行分析、解釋。
 
近現代科技史是一門綜合的、邊緣雜交的領域,具有多“種族”性。因此只有跨界的研究,才能借鑒概念和思想,引入方法,使這項研究擺脫題材狹窄、方法陳舊、門類單一的缺陷?茖W史所的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強調綜合性與專題性、宏觀敘事與微觀實證的結合,以形成較為可靠的研究路徑和解釋模式。
 
目前,科學史所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室以20世紀,尤其是后半葉的中國科技史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機構史、人物史、學科史、科學社會史、口述科學史和中國近現代科技史料的搜集、整理等工作。
 
近現代科技史、尤其是現當代科技史的“資政”功能,決定了這個方向的研究必須保持對現實的針對性,“診斷”當下的學術問題。因此這項研究既面臨著重大的機遇,也需要接受新的挑戰?茖W史所的幾代人經過幾十年的共同努力,會在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路徑和解釋模式有所突破和創新!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11月刊 佳作)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