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發布時間:2017-11-27 18:7:43
萬輔彬:“大本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指導和幫助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與廣西民族大學的科技史情緣

 
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六十華誕到來之際,請允許我代表遠在邊陲的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系,向帶領并幫助我們學科發展的自然科學史所表示熱烈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長期以來,科技史界把自然科學史所親切地稱為中國科技史界的“大本營”。之所以稱之為“大本營”,是因為研究所在國內科學技術史學科的引領地位、卓越貢獻和榜樣作用,研究所在創新、開放、包容中不僅謀求自身的發展,而且帶動了全國科技史學科的發展,進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參與并推動了全世界科技史事業的發展。今天我們以切身的體會,談一談“大本營”給予廣西民族大學的真誠指導和無私幫助,敘一敘所校在學科發展過程中結下的科技史情緣。
 
引領和示范
 
首先,老一輩科技史家的星光照耀著我們前行。
 
李儼、錢寶琮兩位先生是中國科學史現代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們從本世紀初開始就發表有關中國數學史方面的論文。他們既有現代自然科學的深厚根基,又有長于考據的史學功力,因而能面對汗牛充棟的中國古代科學史料,鉤沉索隱,闡幽啟秘,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為中國科學史研究樹立了一代風范。新中國成立后,李老作為自然科學史所的前身——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第一任主任,錢老作為全國性學術刊物《自然科學史研究》的前身《科學史集刊》的第一任主編,共同為這一機構的組織建設、學術建設作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們在中國科學史園地里辛勤耕耘了半個多世紀,取得了累累碩果,受到了中外科學史界的一致稱頌和景仰。
 
席澤宗院士是天文學家和天文學史專家,他涉足于天文學思想、星圖星表、宇宙理論、外國天文學史等許多方面,對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發紀錄的認證及整理工作,蜚聲于天文學和科學史兩界。數十年來,席澤宗還為中國科技史研究的組織管理工作貢獻了自己的精力和才智,是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席澤宗院士嚴謹治學的作風、安貧樂道的品格為我們樹立了一座豐碑,席澤宗院士提攜后學、關愛同仁的情懷使我們銘記難忘……可以說,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以席澤宗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史家的星光照耀著我們前行。
 
其次,自然科學史所“代有才人出”,為中國科技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研究造紙和印刷術成就卓著的潘吉星、中國天文學史家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主編之一杜石然、中國物理學史家戴念祖、中國冶鑄史家華覺明、科學思想史家董光璧、少數民族天文學史家陳久金、中國數學史家郭書春、中國數學史與科學文化學者劉鈍、中日與印度醫史家廖育群、中國機械史家張柏春、地圖史與中外科技交流史家兼科技宏觀發展戰略專家汪前進、中國天文學史家孫小淳、中國化學史與酒文化史家周嘉華、金屬史與冶金考古及文物保護專家蘇榮譽、明清數學天文學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家韓琦……自然科學史所是科技史家輩出的地方,這些科技史大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驕人的成績,為中國科技史界樹立了榜樣。
 
第三是研究方法的示范作用。自然科學史所的科技史家們在半個多世紀的科技史研究過程中,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方法。例如,陳久金先生在少數民族天文學史研究過程中,十分重視田野調查,為研究少數民族民族科技史和地方性知識起到示范作用;華覺明先生與考古界合作研究和復制編鐘,為銅鼓研究起到示范作用,他傾力推動傳統工藝研究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值得我們效法;張柏春、王揚宗對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起到示范作用;江洋的編史學研究啟發了我們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的拓展;汪前進的政策與戰略研究啟迪我們參與到廣西的軟科學研究之中;張柏春的機械史研究以及馬普合作研究成果之一《傳播與會通——研究與校注》為我進行中外科技交流研究做出了榜樣。
 
第四,自然科學史所一直以來都在為全國科技史界謀畫大事。如長期作為中國科技史學會的掛靠單位做了很多服務工作;2004年承辦了第22屆世界科技史大會,規?涨,影響巨大;舉辦多次中國科技史國際會議系列會議;舉辦多屆青年科技史學者研討會,發現獎掖新秀;成功爭取科技史學科為一級學科;張柏春倡議8個專業委員會聯合舉辦中國技術史論壇,迄今已成功舉辦了4屆并出有論文集。
 
指導和幫助學科建設
 
陳久金先生給了我們很多支持。1988年,陳久金先生支持李迪先生把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放在廣西民族學院召開,2000年后將科技史學會少數民族科技史專業委員會掛靠在廣西民族大學。2000年退休后,陳久金先生到我校小住,為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學科建設和碩士點申請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協助指導第一個科技史研究生;介紹科技史研究方法,并親自執筆編寫教材《中國科技史研究方法》;倡議舉辦學術沙龍,如今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沙龍已堅持了110多期。2016年11月陳先生在北海休養期間,更不辭辛勞來廣西民族大學指導并講學。
 
2004年夏,劉鈍所長到我校訪問,為廣西科技史界同仁做了題為“科技史學科再建制化”的專題報告,對我們學科建設有指導意義。我們按照劉鈍先生“要重視建制化”的意見,在8個方面扎扎實實持續地下了功夫: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做好有特色的學科方向凝練;認真培養研究生,造就高水平人才;重視立項、出成果(我本人就主持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軟科學重大項目);辦好《廣西民族大學報》(自然科學版)科技史欄目,做好科技史家訪談;成立廣西科技史研究會,積極參與科技史學會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會活動;舉辦、承辦與科技史相關的系列學術會議,如2007年在南寧舉辦的第7屆中國科技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為社會服務,參與制訂“十二五”“十三五”廣西科技發展規劃,制訂科技支撐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戰略等等。
 
在張柏春先生的引薦下,席澤宗院士第一個接受了我們的科技史家系列訪談。席先生語重心長地希望我們把學報科技史欄目辦好,并希望我們長期堅持下去,把科技史家口述史當作一個事業來做。2004年以來,我們已訪談了52位科技史家,前年結集成《史家心語》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2017年我們將推出《史家心語》續集。
 
華覺明先生也為我們提供了指導。1991年,華覺明先生擔任復制銅鼓王的顧問,并推薦譚德睿先生現場指導;提攜我參與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的活動,自2006年起,他領導的傳統工藝研究會和少數民族科技史專業委員會已聯合辦會4屆;指導我們建設學科發展新平臺,推動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和廣西民族大學共同成立廣西振興傳統工藝研究中心。
 
另外,自然科學史所的歷屆領導也從多方面關心我們的學科發展。陳美東先生贈送我們全套《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張柏春贈送我們全套《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陳久金先生贈送我們他珍藏的、2000年以前《中國科技史料》和《自然科學史研究》全部期刊;廖育群所長曾指示圖書館李小娟館長贈送我們數十本科技史圖書的復本;2006年,廖育群所長聘我為自然科學史所中國科技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7年又聘我為自然科學史所兼職博導,實現我們團隊博導零的突破;接收我們的老師做博士后,招收碩士畢業生讀博;《自然科學史研究》和《科技史雜志》發表了我校老師多篇論文;為了支持我們學報,自然科學史所的很多先生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自然科學史所多位學者到我校講學。
 
30年來,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和我們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系交往不斷,在發展共同的事業中,我們也力所能及地為自然科學史所做些應該做的事。如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科學史所研究生的論文;多次受自然科學史所委托承辦學術會議;為自然科學史所來廣西田野調查的諸位朋友提供業務和生活上的幫助;參與一些合作研究。
 
幾十年來,無論是單位之間還是同行之間,我們已經結下了深情厚誼。王渝生相機在廣西民族大學兩次失而復得的故事,陳久金、華覺明兩位先生來相思湖指導廣西民族大學學科發展的故事,戴念祖復印他的中國物理學史全部研究成果支持我赴澳訪學的故事,都成了友好交往的佳話。
 
我們相信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一定會繼承優良傳統,繼續作為中國科技史界的“大本營”,永葆學術青春,活力四射,在創新、開放、包容中有更快的發展,有更大的貢獻。愿我們的友誼長存,并隨著科技史事業的發展與日俱增!■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11月刊 佳作)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