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和24日,科學網博主胡盛志連發兩篇博文,劍指中國學者因論文造假被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撤稿。其第二篇博文《70篇晶體結構報告一次性撤稿的啟示》首曝井岡山大學兩名教師70篇論文的驚天“學術造假案”。
隨后,科學網編輯根據博主提供的線索,在科學網上第一時間發布了《國際期刊一次性撤銷中國科學家70篇論文》的新聞,引發國內外科研領域熱議如潮,國內外媒體紛紛進行轉載和報道。《中國青年報》更是用整版對此次學術造假事件進行特別報道,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也發表相關社論。此外,《晶體學報》的負責人也主動聯系博主對此事件給予正面答復。
從提供線索,到發布新聞、引發關注,再到獲得反饋,以科學網博客頻道為起點所構建起的全球華人科學社區——科學網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科技生態圈,成為人們洞悉世界的窗口。
驚天造假案
2009年12月19日,《晶體學報》E分卷發表社論通告稱,他們通過檢測程序發現,以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鐘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在該刊物發表的70篇論文存在數據造假行為。
這些報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間僅憑修改一套原始強度數據而發表系列文章,該期刊對這些論文作出一次性撤銷的決定。而且,由于發現問題的文章來自于井岡山大學,因此所有由井岡山大學投遞到《結晶學報》C或E分卷的稿件現已被標記并接受檢驗。
國際晶體學會是成立于1948年的全球性科研社團,《晶體學報》E分卷是旗下系列期刊之一。該期刊是在線閱讀的電子期刊,每月出版一期,2009年共刊發文章4115篇。每篇文章都會報告某種化學物質的詳細晶體結構,約60名經驗豐富的晶體學研究者組成的聯合編輯部會隨機抽取審稿人對每篇文章進行同行評議。
早在這一引發國內外學術界唏噓不已的“驚天造假案”公諸于世之前,每日瀏覽科學網博客頻道的不少科研人員就在胡盛志的博文中看出了點端倪。
在12月2日的博文中,已退休的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胡盛志寫道,他與國外教授的合作論文中提及了2008年被《晶體學報》撤稿的我國學者的兩篇文章,“撤稿是該雜志前所未有的舉措,值得認真的思考”。他在博文中貼出了《晶體學報》編輯近期的郵件內容,信中除了評論他們的文章,還透露正在調查中國某所高校于2007年發表在E分卷上的大量論文造假事件。
“是否還會有我國學者發表的晶體結構報告論文被撤?”胡盛志在博文中一句不經意的疑問,竟成了24日博文《70 篇晶體結構報告一次性撤稿的啟示》的開場白,“據我所知這是國際晶體學報前所未有的嚴肅查處,很有可能在科技刊物的歷史上空前絕后”,他感嘆道。
胡盛志指出:“有兩類結構文章難免要背此罪名,一類是宣布不得不撤稿的根本無中生有的虛假結構,另一類就是低水平的重復。這兩類論文不僅是浪費了時間,精力,財力和版面,在數據庫中造成的污染后果極其嚴重,因此對撤稿既感到心情沉重又認可科學追求真善美。”
對此,井岡山大學時任黨委書記萬繼抗在面對媒體時表示:“在一個刊物、短短一段時間內發表幾十篇論文,這已經是有點瘋狂的行為了。”
當月,該校對鐘華和劉濤作出處理,并開除二人公職。校學術委員會認為,鐘華、劉濤的以上行為事實分別屬于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列舉的“偽造或篡改數據”“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和“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類型,情節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屬于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
洞悉世界的窗口
從博文《70篇晶體結構報告一次性撤稿的啟示》在海內外引發的熱議如潮,人們或許會感嘆,科學網博客頻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到來,為人們掌握國際重大科學事件的方式和渠道所帶來的變革。
由于電視臺、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的采編人員的精力和信息來源有限,因此往往關注的都是自身較為熟悉的選題領域。特別是遠在海外發生的科技類新聞或事件,第一時間掌握線索的往往是長期關注該領域并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一線科研人員。
在信息時代,科學網博客頻道等網絡平臺成為了科研人員及時發布并獲取此類信息、了解科技領域國際前沿動態的絕佳平臺,也成為媒體記者掌握國際線索、進一步進行深度追蹤報道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在科學網博客頻道實名制注冊的科技領域工作者,其發布的線索更加真實可靠,分析點評也更為嚴謹專業。
在胡盛志24日發表博文的當天,科學網值班編輯就立即發現了這一頗具價值的博文,并循著線索,在科學網首頁第一時間發布了《國際期刊一次性撤銷中國科學家70篇論文》的新聞。
隨即,該新聞立即引起了相關媒體的重視,國內外媒體紛紛進行轉載和報道,《中國青年報》更是對此次學術造假事件進行特別報道。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也發表了題為《中國需對學術造假采取行動》(Scientific fraud: action needed in China)的社論,關注中國學術界的造假事件,并呼吁中國采取行動打擊學術造假。
該文首先回顧了井岡山大學70篇論文涉嫌造假被撤稿事件,并指出,這并不是中國學術界第一次發生這樣的造假事件。社論說,如此大規模的造假令人吃驚和失望,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且會對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和相關期刊的名聲造成巨大的損害。
社論稱,中國應該以井岡山大學造假事件為契機,重建科研道德教育和從事科學研究的標準,設立健全透明的處理科學不端行為的程序,以防止更多的造假行為出現。
經由多家媒體對胡盛志博文的關注,《晶體學報》的負責人主動聯系胡盛志,并發表了關于事件經過及審稿規范的正面回復。
“對于造假和學術腐敗必須零容忍!這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當事人的及時挽救,否則,姑息遷就可能使他(她)們陷入更加難以自拔的深淵,對科學事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影響極其惡劣的難以收拾后果。”事后,胡盛志在博文中客觀地總結道。
“但應指出,我們必須將人們在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的過程中,由于主觀認知的局限和技術上的疏漏,和客觀條件的暫時限制等諸多原因所導致實驗的失敗或提出的理論存有紕漏等與學術不端和腐敗嚴加區分。科學的發展就是從失敗和挫折中不斷地前進的,失敗乃成功之母。因此我們必須寬容和善待難免的失誤。”他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