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科學網博主郭磊發表了一篇名為《發生在哈佛醫學院的一起嚴重學術造假》( http://blog.www.shang-shan.com/blog-230383-221513.html)的博文,在短短數日內點擊量就過萬。
一石激起千層浪。郭磊在博文中指出,哈佛大學醫學院涉嫌群體學術造假,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
“皇帝新裝式”的學術造假
自1998年起,郭磊曾先后赴哈佛大學醫學院留學和工作七年有余,在此期間,主要從事多囊腎(PKD)相關基因的功能和病理機制研究。
多囊腎是一種較常見的遺傳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全腎布滿大小不等的囊腫,壓迫腎臟直至衰竭。有數據顯示,美國每500~100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此;每位病患背后就有可能是一個家族,影響較廣。因此,在美國,多囊腎疾病的研究頗為熱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對此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2002年,郭磊被聘為浙江大學教授后,于次年應哈佛實驗室主任的邀請,到哈佛大學醫學院繼續多囊腎方面的研究。
就在他來此進修之際,該實驗室剛剛發表了一篇《自然—遺傳學》的研究論文,證明引起多囊腎的蛋白定位在細胞的纖毛上,“完美地解釋了PKD基因的突變為什么會引起多囊腎”。
隨后兩三年內,國際上不少科研小組紛紛跟進,“一時間,PKD蛋白位于細胞纖毛上,多囊腎的病理機制為細胞纖毛感覺功能的缺失,成為了多囊腎領域、細胞生物學領域和神經感覺領域等幾大生物醫學領域的白熱點”。郭磊在博客中寫道,“這個發現的另一重要意義在于,它對長時間來人體細胞纖毛為無用的進化痕跡細胞器的重大科學共識提供了一個重要反例。所以,這個發現被譽為生物醫學科研的重大突破級發現”。
那時郭磊剛到哈佛,也將科研方向放在這個經多小組驗證過的重大突破上,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的種種碰壁卻讓他不斷產生自我懷疑,“這一段時期的確是我科研生涯中最痛苦的時期”,他回憶道。
在不斷調整細胞、質粒和試劑,進行重復驗證實驗后,他發現,該實驗室此前所發表的實驗結果“其實是實驗方法和試劑導致的假象”,是由抗體的非特異性結合造成的。他認為,多囊腎領域這一重大科學進展,竟可能是這樣一種“皇帝新裝式的東西”。
隨后,他回憶,自己在多個場合報道了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并多次向實驗室主任和科主任談及他的顧慮,但均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甚至遭受暗示性言語威脅。期間,他也與多囊腎領域的其他權威交流意見,亦未獲得有效反饋。
2007年4月,他向主管科研誠信的副院長Margaret Dale當面報告了該涉嫌科研造假的現象,但很快就收到了“實驗室主任要我走人的E-mail”。即便是他于當年11月向美國健康和人類服務部科研誠信辦公室(ORI)報告了此事,隨后開展的內部調查也是不了了之。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篇博文一經發表,引發了科學網博主的諸多關注。為了探求事情的真相,彼時,時任美國阿肯色大學納米研究所研究教授、《納米研究快報》(NRL)主編王志明熱心參與進來,組織了一場針對郭磊博文及有關論文的后同行評議(即論文出版后的同行評議,PPR),展開對郭磊所控告的集體造假的調查,并收到了被指控當事人及相關領域專家的回復。
加拿大國家研究理事會名譽教授James Whitfield回復道:“我驚訝于哈佛的人明顯沒花一點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個問題,沒有細心安排一組經過獨立監督的實驗來驗證或明確反駁郭博士可能很嚴重的意見。”
根據媒體報道,多囊腎領域的研究者、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陳興珍回復說,他認為自己的實驗數據表明,一些帶有綠色熒光蛋白的PKD蛋白突變體比野生型蛋白更容易出現在纖毛上。
陳興珍與Zhou Jing曾合作在《自然》發表過文章,他認為郭磊所提及的Zhou文章中一些實驗數據需要更嚴格的對照試驗。
作為該領域研究的主要人物、耶魯大學的Joel Rosenbaum則否定了郭磊的指責。但郭磊認為他“沒有回答我的(科學)問題”,并且“顧左右而言他,避開實質科學問題,為自己實驗室起源的PKD嚴重學術造假辯解”。
“美國學術界的約束系統要好一些,與中國相比,是不可相提并論的。”陳興珍說。與之看法類似,王志明也說,根據后同行評議引來的反映,“我個人分析,哈佛的初期工作可能是有些問題,但是我絕對不認可郭磊的大范圍集體造假指控。”
哈佛醫學院博士后張天翼作為生物學研究的大同行,寫了兩篇博文對郭磊提及的一個技術問題,為哈佛方作了辯解。但張天翼很快就刪去了這兩篇博文。
張天翼當時曾告訴《科學新聞》,“郭博士沒有必要把自己太多的時間放到一件明知道不會有結果的事情上”,“我從一開始就認為這是屬于科學界的事情。如果在科學界解決不了,可以到法律界解決。我認為這兩種解決方法是對郭博士最有利的”。
郭磊所指控的“集體學術造假”事件,在不斷升級發酵后,引起了《科學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等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
郭磊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03年在《自然—遺傳學》發表的這項科研發現驗證和發展了2002年中耶魯大學Rosenbaum教授實驗室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觀點,很好地解釋了PKD基因的突變為什么會引起多囊腎等疾病。因此,這篇文章發表后在生物醫學界引起了很大轟動。
“最新生物醫學成果鑒定的一般方式是同樣或類似的結論由不同的實驗室相互驗證。一個新的科研成果如果能被不同實驗室相互獨立證實,通常在較短時期內就能被界內同行認可。”他評論道。
因此,一時間美國甚至世界多地的科研小組紛紛跟進該突破。在兩三年內,幾乎所有突變引起多囊腎的蛋白都被發現定位在細胞纖毛上,他指出,有類似發現的文章多達數十篇,其中不乏《自然》《細胞》等一流學術雜志的文章。
郭磊在媒體上表示,如果第一篇文章是“誠實的錯誤”造成的話,是可以理解的。這在科學研究中是難免的。但大量的、以此數據和現象為出發點的后續研究,不可能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后續科研小組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或有意隱瞞,那就是學術不端。這和當年發生在法國的N射線集體造假事件非常相似。當然,他們這么做的動機,在于為了能更容易發表文章和獲得科研資助。
郭磊在博客中最后強調:“美國哈佛等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那些造假的研究人員,才是真正的學術江洋大盜,才是現在學術腐敗和科學造假的源頭所在。正如美國華爾街起源的高級金融造假會沖擊全世界一樣,哈佛起源的高級學術造假,若不能及時揭露和制止,必將蔓延到全世界,禍害整個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