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正式開通了科學網博客,加入了科學網這一大家庭。
作為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帶頭人之一,曹俊的專長自然是物理,而他在科學網博客上也將這一專長發揮到了極致。
自開博至今,曹俊共發表近200篇博文,其中絕大多數文章都聚焦于中微子物理學領域。
在曹俊已發表的閱讀次數過萬的博文中,既有《中微子振蕩是怎樣發現的——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故事》《尋找第二種中微子》《地下的溫度是多少?》《“超光速”中微子實驗中的測量問題》《最純凈的水是藍色的》等對青年科研人員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科普類文章,也有《大亞灣實驗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大亞灣實驗結果到底算不算“發現”?》《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公布新結果》等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介紹與傳播。
通過這些邏輯清晰、數據詳實且頗具時效性與新鮮感的博文,曹俊將自己眼中的物理世界展現給了所有讀者。
2011年底,曹俊從科學網博客“蒸發”了3個月。直到2012年3月8日凌晨,一篇新博文出現了,上面寫著:“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將于2012年3月8日下午14:00在高能物理所召開新聞發布會,16:00舉行特別報告會,報告實驗的最新結果。”
而這一天高能物理所發布的結果,正是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研究成果——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
于專業之外,曹俊對于科技體制改革與科研人員的現狀也保持高度的關心。而他獨到的見解與犀利的筆觸,也獲得了科學網讀者的認可。
其中,聚焦博士后制度的兩篇博文《讓博士后工資再倒掛一次》和《20萬招到博士后了嗎?》閱讀量分別超過4萬和9萬,引發了科學網眾多讀者對于如何才能留住優秀博士后人才的廣泛討論!10000000名作者的論文》一文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互聯網造就了3000名作者乃至6萬名作者的論文,移動互聯能不能造就1千萬名作者的論文?《科學家的工作時間》則為讀者帶來頗為新鮮而有趣的訊息——各國科學家的工作時間。通過《誰來拿諾獎?》告訴廣大科研人員,“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等等。
曹俊用文字切切實實地做到了他在科學網博客簡介中所寫下的那八個字:八卦物理,管窺大千!
(曹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