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敘利亞難民進入美國,且所有進入美國的難民通行許可推延120天,同時禁止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和也門七國公民90天內入境美國。
由于這項行政禁令涉及到的國家總人口中擁有大多數穆斯林人口,因而這一禁令也被人們稱為“禁穆令”。
“禁穆令”仿佛一顆炸彈,擊中了那些從敘利亞內戰和伊拉克以及也門的戰爭中逃出、希望在美國尋求避難所的眾多學者。而這一震蕩波也波及到了整個美國科學與教育界。
科學家們紛紛表示,“禁穆令”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科學工作,甚至對更廣大的科研團隊也造成了影響。有科學家表示,移民禁令將他們置于“一個名叫美利堅的大監獄”之中,終日惶恐不安。
人心惶惶
“作為個人,我理解這是出于安全的需要。但限制廣大特定群體活動的大規模禁令會阻礙重要的科學進展;而這些進步將有助于解決當前最緊迫的問題。”來自美國一所知名大學的教授這樣表示。當看到一名具有涉禁令國家國籍的雙國籍公民在禁行名單之列時,他表示自己很可能取消未來幾個月內的學術和研究日程,同時探望母親的計劃也不得不擱淺。
美國高校界也開始“打聽”,“禁穆令”究竟會對那些來自七個涉禁令國家的教授、博士后、學生以及雇員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位來自紐約某大學的教授表示,他所在的學院有很多來自伊朗的博士生,“所幸的是,當這個行政命令下達時,他們人在美國,至少現在他們不會受此影響”。
但他同時也表示,“他們憂心忡忡,因為他們不能離開美國去看望家人、朋友、愛人、搭檔等等。我十分理解他們,因為如果他們只是持有護照但并非美國永久居民,那么一旦離開美國可能就無法再回來。”
許多學術機構建議這些當事人暫時留在美國,直到這一情況變得明朗化。但這對于美國底特律市韋恩州立大學工程系的一名伊朗學生而言,卻起不到任何安慰作用。
這名學生與妻子剛剛購買了房子,第一個孩子也即將降臨。此前,這對夫妻曾滿懷憧憬地期待著父母從伊朗過來探望他們的寶貝。但是這個計劃很明顯要被擱置了,同時被擱置的還有他們期待已久的、本該在今年4月收到的綠卡。現在,他們開始考慮是否應該離開美國,前往澳大利亞生活。
“如果離開,你將會找回你的生活、父母和家庭——但是你也會失去你在這里的一切。我們在這里工作得很努力。”這名伊朗學生說道。
與此同時,美國之外的科學家們也不得不紛紛取消他們前來美國參加學術會議的既定日程。
“我是一名敘利亞人,信仰伊斯蘭教,同時也是一名想要在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高級會議上展示研究成果的科學家。由于特朗普的禁令,我取消了我的行程。”位于阿聯酋阿布扎比馬斯達爾科技學院的Talal Rahwan在自己的臉書(Facebook)上這樣寫道。
據報道,“禁穆令”下達后,推特(Twitter)、臉書上的帖子表明,有幾十個人被禁止登上前往美國的航班,或者是在到達美國后又被遣返,雖然他們都有有效的入境文件。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學術界人士。
科學重創
相較于對個人出行計劃的影響,“禁穆令”帶給科學界的震蕩要深遠得多。
“你有一個課題或合作項目,有為其工作多年的伙伴以及期待加入的新伙伴,你正激動地看到研究剛剛有了起色,結果突然一個不合適的中斷出現在工作中。”憂思科學家聯盟科學與民主中心主任Andrew Rosenberg說,“這對協作進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害。”
“通訊交往自由對于科學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首席執行官Rush Holt說,“這不僅對于那些親身參加會議并以個人名義發表講話的科學家來說是一件好事,同時它也是科學實踐的一部分。來自不同背景和持有不同觀點的科學家,是良好科學實踐的關鍵所在。”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的數據,2015年,在美國各大機構中,約有超過21.6萬名持有臨時簽證的留學生參與到各項科學與工程項目中,大約有3.5萬名博士后在科學工程領域從事研究工作。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項移民禁令是否會對美國高校招收留學生產生影響,但“我們擔心這些影響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公共事務總監Benjamin Corb說。在他看來,那些來自七個國家之外的預備學生,很可能會因為擔心將來他們的國家也會受此影響而避免來到美國。
身為美國科學促進會科技外交中心項目主管,Marga Soler表示,如果美國拒絕接受特定國家的科學家入境,那么最終它將會失去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地位。
“就科技外交而言,這對于美國的軟實力無疑是巨大的一擊——美國將失去對頂尖科學家的吸引力。”Soler說,“人才流失的可能性確實存在,因為像加拿大等其他國家,正主動爭取受此政策影響的科學家們。這對于美國而言是一個損失。”
迄今為止,學術界反對“禁穆令”的公開信已經收到了超過1.2萬個簽名,其中包括4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茖W家們還計劃在華盛頓特區舉行抗議游行。
抗議迭起
科學界與教育界誠惶誠恐,科技企業聚集的硅谷同樣也步步驚心。投資者和企業家們也正試圖厘清“禁穆令”究竟會對蓬勃的創業市場帶來何種影響——其非常依賴來自全世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如果你在這里創業之后,發現這里并不友好,那么為什么還要來呢?”生物技術加速器項目IndieBio創始人Arvind Gupta說。而一旦創業者獲取簽證變得越來越困難,投資者也會隨之流失。這些擔憂使得Gupta開始考慮將IndieBio首個辦公室設立于美國之外。
正是鑒于“禁穆令”對科技企業的巨大影響,在這項禁令下達10天之后,美國100多家科技公司迅速做出反應:聯名簽署了一份書面陳述,反對總統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并表示這一禁令嚴重傷害了美國經濟。
在簽署這封陳述的127家科技公司中,蘋果、臉書、谷歌、微軟和推特等全球知名公司都赫然在列。當地時間2月6日,他們向美國第九巡回上訴法院提交了這份書面陳述。
這些公司稱,這項行政命令違背了美國憲法以及美國奉行了50多年的公平有效的移民體制,它阻礙了美國企業雇傭優秀人才,“正使美國企業遭受實質性的傷害”“重創美國在商業、創新及增長方面的發展”,而最終這些后果將由美國經濟來承擔。
大范圍的“聲討”和美國法院的不支持使得“禁穆令”步履維艱。于是,在反對與支持的交錯聲中,當地時間3月6日,特朗普又簽署了一份新的“禁穆令”,用來替代原有的禁令。
與舊版相比,這個被稱為2.0版的新“禁穆令”將伊拉克剔除于名單之外,但伊朗、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和也門六個國家卻依然難逃限制;同時,新禁令不針對在美國的合法永久居民(即持美國綠卡者)和目前持有有效簽證的人,也不再無限期禁止敘利亞難民入境,而是歸入暫停執行美國難民接納計劃120天。
雖然美國國土安全部方面表示,將在執行新“禁穆令”過程中體現 “人情味”,但似乎并沒有多少人“領情”:新禁令頒布不久后就接連被夏威夷聯邦法官、馬里蘭州聯邦法官暫停執行。
對于禁令再次遇阻,特朗普相當氣憤。他指責夏威夷法官是“前所未有的司法僭越”“裁決讓我們變得軟弱”,并表示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會將裁決上訴至最高法院。
不論新版“禁穆令”最終能否得到大范圍推行,對于科學界而言,兩手準備總是沒錯的。
一些科學組織正嘗試創造性地提出他們對于“禁穆令”的解決措施。比如,在即將到來的5月,美國物理學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將召開會議,屆時,委員會成員將對如何將“禁穆令”的影響降到最低進行深入討論。
委員會成員、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Maria Spiropulu表示,潛在的措施可能包括加倍努力地幫助外國研究人員獲得美國簽證等等。同時,對于未來,她十分樂觀:“我們將銘記這個動蕩不安的時期,但我不相信世界會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