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每天約有1863人被確診為胃癌,1370人因胃癌死亡。每一分鐘,都有人因胃癌與親人永別。中國癌癥統計數據研究表明,在我國,胃癌已上升成為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癌癥,僅次于肺癌。
另據世界健康管理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約5億的胃病患者中,中國大約占據1.2億。可以說,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胃病大國”。
“胃病大國”的由來,有與我國國情相關的宏觀層面的因素,但同時也離不開個性化的原因。家族遺傳、胃健康觀念與生活習慣,以及患者“談鏡色變”的心理,都構成了我國胃癌高發的個體因素。
家族與遺傳
胃癌的發生與其它腫瘤一樣,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環境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飲食因素,亦有機體內部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因素等。
隨著人們對胃癌病因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胃癌與遺傳有密切的關系,其方式為多基因遺傳。
而來自不同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報道更為我們證實了遺傳因素可能在胃癌的發病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盡管這種遺傳因素可能在胃癌發病中的作用不像在結直腸癌中那么重要,但胃癌家族史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
胃癌存在“家族聚集現象”,胃癌患者家庭成員比非胃癌患者家庭成員患胃癌的危險要高2~3倍。在胃癌患者中,有明顯家族傾向者約占比10%。同時,國內外的大量調查數據也紛紛表明,家族腫瘤史尤其是直系親屬胃癌史,是胃癌的顯著危險因素。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范堯夫等發表在2014年2月《胃腸病學和肝病學》上的《中國華東地區人群胃癌癌前病變發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一文中介紹了胃癌與遺傳的關系。他們選取了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的患者1024例,研究發現一級親屬患胃癌、慢性萎縮性胃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影響胃癌癌前病變發病的危險因素。
Zanghieri等人對意大利某地區1986~1987年兩年發生的所有胃癌病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胃癌患者一級親屬患胃癌概率比對照組高2倍。
看到這里,不少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胃癌的遺傳度究竟有多大呢?這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并且因為不同地區遺傳因素在胃癌發生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異以及研究設計和調查方法的不同,導致各地報道的胃癌遺傳度不一。
研究者們還在嘗試分析胃癌呈現家族聚集傾向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一個家族里的人一般具有共同的飲食習慣和愛好,以及家族內部容易發生幽門螺桿菌的交叉感染。這也就難怪,我們為什么會看到“夫妻相繼得胃癌”這樣的消息見諸于報端。
著名的拿破侖家族,他的祖父、父親以及3個妹妹均因胃癌去世,整個家族包括拿破侖本人在內共有7人罹患胃癌。
薄弱的胃健康觀念
“胃病去醫院也沒用,就得‘養著’!”這是生活中經?梢詮拈L輩口中聽到的一句話。胃要“三分治七分養”,成為了中國人多少代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
中國人傳統的“養胃”即清養胃陰,主要用于改善胃部灼熱、脹氣、胃痛等癥狀,講究藥食同源,形成了一系列春、夏、秋、冬不同節氣的養胃食物。藥食同源的特點使得“養胃”的理念在人群中迅速得以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達到“養胃”保健的目的。
如此說來,注重“養胃”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必須是“養”對了。比如,很多人認為粥容易消化,胃不舒服時喝粥能減輕胃的負擔。但其實這種觀點并不全面:粥未經咀嚼就吞下,沒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進行初步消化,過多的水分攝入稀釋了胃液,還使得胃容量增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負擔。
更為重要的是,很多人因此而陷入“養胃”的誤區,因“養”而誤“治”。中國人固有的觀念是有了癥狀才去看病,但由于人們缺乏定期進行胃部檢查的意識,很多胃腸疾病又起病隱匿,人們往往對于細微的不舒服并不在意,思維又還停留在“養胃”的傳統觀念中,應對胃部不適的最常見做法便是“忍、扛、養”,或是干脆隨意吃一些胃藥來解決,最終導致貽誤病情。
以往的胃癌統計數據,樣本基于醫院的胃病病人群體。但如果我們把視角擴大到所有人,就會發現那些“自以為”自己很健康的人群,胃病發病比例也出人意料地高。
據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断滥[瘤篩查:安翰磁控膠囊內鏡在體檢人群中的應用》的報告數據,從2016年3月1日至8月31日短短半年期間,接受膠囊胃鏡檢查的4688人中,就有1246例(26.58%)發現有典型陽性病變,其中有6例被確診為胃癌,胃癌檢出率高達1.3‰!遠遠高于之前流行病學0.3‰的統計數字。
可以說,正是這種薄弱的胃健康觀念,最終淪為了胃癌的“幫兇”。
不良生活習慣
相較于過去胃潰瘍、萎縮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大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現在這些疾病的患病范圍已經擴展到各個年齡層。
當前,我國年輕人患胃病的人數呈上升趨勢,胃癌發病更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青年人罹患胃癌人數占全部胃癌患者總數的比例,已由上世紀70年代的1.7%上升到3.3%。更有資料顯示,近5年來我國19~35歲年輕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增加了1倍。
與老年人陷入“養胃”誤區而貽誤病情有所不同,胃癌年輕化主要是與中青年人的不健康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等相關。中青年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喜好高鹽、熏烤、辛辣食物,嗜好煙酒,這些因素都會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增加癌變的概率。
臨床研究顯示,在30~40歲的胃癌患者中,過半的人都愛吃燒烤及煎炸食品。但食物經過燒烤或煙熏后,容易產生如3,4-苯并芘和環芳烴類物質,這些都是明確的致癌原。
除了燒烤,高鹽飲食也與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的鈉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一旦過量,食鹽中的高滲透液會破壞胃黏膜,長此以往也容易誘發胃癌。
“談鏡色變”
“醫生,能不能不做胃鏡?我不敢做!”
在全國各大醫院的消化科門診,這樣的對話幾乎早已是見怪不怪了,“談鏡色變”已經成為了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
作為胃癌早期檢查的“關鍵手段”,胃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有效的檢查手段,本該受到患者的歡迎,但實際上,在各大醫院的消化科門診,患者們卻對其“避之唯恐不及”。
“一根管子插到喉嚨里,那肯定不舒服啊。不是非做不可的話,誰愿意受這種罪。”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一位正在考慮是否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對記者表示。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為患者緊張和恐懼、擔心檢查出重病及癌等心理因素,極少數患者則由于經濟問題以及不信任等等拒絕胃鏡檢查。”醫生告訴《科學新聞》。
實際上,患者對于胃鏡檢查的恐懼,并非只是一種心理反應。諸多臨床研究均表明,胃鏡檢查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其來自于患者對于胃鏡檢查所帶來的不適性與安全性的雙重擔憂。
由于普通胃鏡的鏡頭及鏡身較粗,在經過舌后根時刺激性較大,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惡心、流涎、躁動、嗆咳等不良反應時有發生,部分患者甚至因檢查過程過于痛苦而拒絕檢查,往往因此而延誤病情。而無痛胃鏡發生惡心、嘔吐、流涎和誤吸等不良反應事件的比例雖然明顯少于普通胃鏡,但患者的不適感卻依舊存在。
除了對耐受性的擔憂,胃鏡檢查在一定程度上所包含的安全隱患,也成為懸在患者心頭的“一把刀”。例如,對于心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嚴重的高血壓或血壓波動較大以及有出血傾向患者需慎重考慮是否可行。
很多患者在做普通胃鏡檢查后,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較檢查前均有明顯的升高。除了患者本身精神緊張的因素外,還因為胃鏡鏡身較粗,引起患者咽喉反射,疼痛、緊張等刺激造成全身應激狀態。而對于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普通胃鏡檢查相對更容易引起心腦血管意外。
而無痛胃鏡檢查也有其局限性。有文獻報道,無痛胃鏡在降低心腦血管意外風險的同時增加了麻醉風險,加之全身麻醉藥品價格相對昂貴,還需額外建立靜脈通路,不僅增加患者痛苦還加重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