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是老李嗎?”
“是啊,你是誰?”
“我是腫瘤醫院的田大夫,孩子現在怎么樣了?”
(電話那頭停留了片刻,沒有做聲。)
“哎……走了……”
電話這頭的田大夫眉頭緊鎖,安慰的話語在此時也顯得有些無力,而電話那頭傳來的盡是老李的哽咽抽泣聲。
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醫師,田艷濤常年奮戰在臨床一線,他早已經忘記成功救治過多少位患者,更不會刻意去回憶太多曲折故事?晌í殞π±睿ɑ┻@位胃癌患者,他一直記憶猶新。
最后希望的破滅
故事還要從兩個月前的一次門診說起。
像往常一樣,早上不到7點,田艷濤就到了科室,換上白大褂之后,先是與管床大夫到病房看望一下昨日的術后患者,隨后他又對即將出院的患者進行了詳細的囑咐。一切妥當之后,已經接近8點。
穿過門診大廳擁擠嘈雜的人群,還沒有等打開診室的門,田艷濤就被老李“逮”住了。“田大夫,求求你加個號,救救孩子吧!”
其實,每次出門診,田艷濤都盡可能地滿足患者加號的需求。他總是說:“外地患者不遠千里來北京看病,我犧牲點個人休息吃飯的時間,能換來患者的安心,也值得。”
的確,這次患者小李確實有些不同。
1996年出生,180厘米的個子,體重還不到120斤,呆滯僵硬的表情只有在和大夫交流的時候,嘴角才會微微上翹。從現有的影像資料以及病理資料來看,田艷濤基本上可以確診小李為胃癌晚期,并伴有廣泛淋巴轉移。
如此年輕、如此惡性,這是從醫30多年的田艷濤第一次遇到。
“越年輕的胃癌患者,疾病進展程度越快,處理起來往往比中老年人更加棘手。這可能與年輕人組織代謝旺盛,癌組織生長迅速有關。”田艷濤建議小李先進行化療,再擇機選擇手術治療。
其實,田艷濤心里也并沒有太多把握。即便是化療一切順利,小李也可能沒有手術機會,但既然家屬如此信任,也只能硬著頭皮“拼一次”。
按照腫瘤內科的化療計劃,小李每個月都從河北承德來到北京,每次田艷濤都親自去看看他,“雖然情況沒有預想得好”。但這個月,小李沒有如約出現在醫院,田艷濤預感可能有些不對,才出現了文中開頭的一幕。
慢性胃炎的“騙局”
喪子的悲痛,或許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侵蝕”著老李夫婦。他們始終想不明白的是:胃癌咋那么可怕,從發現到奪走了兒子的生命,還不到三個月。
但在田艷濤看來,小李與胃癌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
小李初中畢業后,就開始混跡社會,嗜煙酗酒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胃壁黏膜長時間在酒精和煙草的刺激下,極易受到損傷,引起慢性炎癥及潰瘍,最終誘發癌變。”田艷濤說。
而不良的飲食習慣更是胃癌的“催化劑”。辛辣食物、燒烤肉串、熏制食品等都是美味的“下酒菜”,但殊不知,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在胃內則會轉變成亞硝胺,有強烈致癌性。此外,生活無規律且過度夜生活,饑飽無度,也為胃癌的發生留下禍根。
“當然,還不能忽視遺傳這一重要因素。”田艷濤表示,臨床已有證據提示,胃癌的確具有家庭聚集性和種族差異。
其實,據老李回憶,兒子的胃癌并不是沒有先兆,只是沒有引起重視。“兩年前,兒子就總說胃疼,偶爾還會反酸嘔吐,我們當時還怪他胡吃海塞,以為就是個胃炎、胃潰瘍,吃點養胃的藥就沒事兒了,哪成想這么嚴重?!”
也正是胃炎診斷的隨意性,讓很多胃癌患者依舊無法擺脫“發現即中晚期”的魔咒,貽誤了胃癌治療的最佳時機。
這一點,田艷濤更是深有體會。“很多門診的患者,都已經是中晚期胃癌,能手術治療對他們來說就是‘好消息’。”
田艷濤特別強調,千萬不要以為胃癌發病年齡只局限在中老年,現在胃癌患者越來越年輕化,且腫瘤惡性程度也比較高,即便能有手術機會,患者預后也并不理想。
一項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40萬人,死亡人數30萬人,且青年人患胃癌的比例在增加,15%患者為40歲以下年輕人。
打破胃鏡的“邊界”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避免像小李這樣的年輕胃癌患者過早地離去嗎?
“肯定有!”面對記者的提問,田艷濤的回答中肯且堅定。他表示,胃癌的發病機制的確非常復雜,它由多種外界致癌因素作用于有缺陷的機體,經過長時期、多步驟而形成的惡性疾病。“而我們醫生能做的就是,在癌癥的萌芽狀態就及時地遏制住。”
但如果患者及家屬沒有真正地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沒有盡早地去醫院就診,那么,再優秀的外科醫生,對于晚期胃癌患者也束手無策。
鑒于此,田艷濤呼吁,國內醫療機構應該打破胃鏡的年齡界限,不要非等到40歲以后,有了相應的癥狀才去做胃鏡。“其實,胃鏡并沒有想象得那么痛苦,無痛胃鏡就如同做了個美夢一樣,一覺醒來就OK了。而膠囊胃鏡,就如同吃了一粒藥一樣便捷。”
此外,田艷濤提醒,年輕人更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悅的心情,戒煙戒酒,一日三餐少吃腌菜、臘魚、臘肉等腌制和燒烤食品,細嚼慢咽等。
“希望別再遇到第二個小李的悲劇。”田艷濤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