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 倪偉波 來源: 發布時間:2017-8-11 11:4:6
中國消化內鏡技術:從引進到引領

 
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胃癌發病人數約為67.9萬,僅次于肺癌,胃癌而死亡的總人數約為49.8萬,同樣僅次于肺癌,位居腫瘤排行榜第二位。
 
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告訴了我們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中國是“胃癌大國”,平均不到一分鐘就會發現一例胃癌。胃癌正在以如此快的速度將“魔爪”伸向我們身邊的人。
 
消化內鏡作為目前胃癌診斷的主要方法,自誕生之日起便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與治療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消化內鏡雖然起步較晚,但勁頭十足,步伐“神速”,幾代中國內鏡人經過不懈奮斗,堅持自主創新,逐步實現了從技術跟隨者到技術引領者的蛻變。
 
起步晚 發展快
 
一直以來,及時、準確的診治消化道病變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目標。
 
自1805年德國學者波茨尼首先提出內鏡的設想以來,內鏡已有200余年的歷史,而近30年來,世界消化內鏡領域的創新和發展,逐漸超越了前人的想象,消化內鏡的推廣和應用也對消化疾病診療方式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在我國,由于經濟落后與時局動亂,消化內鏡技術姍姍來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大批醫務工作者克服困難、艱苦奮斗,帶領我國消化內鏡事業迎頭趕上。
 
1950年10月22日,時任蘭州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楊英福教授開展了中國第一臺半可曲式軟胃鏡檢查,開創了我國消化內鏡事業先河。
 
在隨后的歲月中,中國消化內鏡一直在曲折中探索前進。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纖維內鏡引進國內,消化內鏡在我國的應用得到進一步普及,全國大型醫院廣泛建設內鏡室。
 
1973年,北京協和醫院陳敏章教授率先開展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80年代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林三仁教授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張齊聯教授率先報道超聲內鏡診斷上消化道和膽胰疾病。
 
隨著中國消化內鏡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從業人員規模的逐漸擴大,為了進一步提高消化內鏡學科學術水平,促進與國際相關組織接軌,1990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應運而生。2000年,在世界相關學術組織的支持下,中華消化內鏡學會正式加入亞太地區消化內鏡學會及世界消化內鏡組織,標志著中國消化內鏡事業正式融入國際大家庭。
 
在學會的大力推動下,全國各大學附屬醫院均建有先進的內鏡中心,中等醫院建有獨立的內鏡診療中心,縣級醫院及部分社區醫院建有內鏡診療室。據2014中國消化內鏡學術大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至2012年,中國可開展消化內鏡診療的機構數目為6128家,共有消化內鏡醫師26203名,消化內鏡?谱o士14532名,年開展上消化道內鏡診療2250萬例,腸鏡診療583萬例,ERCP 20萬例,超聲內鏡20萬例,膠囊內鏡5萬余例。
 
在逐漸擴大我國消化內鏡應用規模及專科醫護隊伍的同時,我國消化內鏡學科學術水平也得到極大提升。近30年來,我國內鏡相關研究在國際期刊發表量增長近20倍,相關學術成果甚至被寫入國際指南,在國際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
 
2013年,世界胃腸病學大會暨亞太消化疾病周在上海勝利舉行。此次會議是世界胃腸病大會55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辦,來自全球1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消化疾病工作者參加,我國在消化內鏡領域的工作和努力獲得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在國際前沿平臺上唱響“中國好聲音”。
 
探索不止 創新無窮
 
在消化內鏡領域有這樣一種說法:胃鏡是胃癌診斷的關鍵手段。
 
這是因為胃鏡不僅可以直接觀察上消化道黏膜病變,還可以獲取病變組織行病理學檢查。有數據顯示,胃鏡篩查胃癌的敏感性為60%~80%,對于早期胃癌的篩查具有重要意義。
 
在東亞地區,韓國和日本已普遍將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應用于大規模臨床篩查,經過多年努力,其早期胃癌內鏡檢出率已達到50%~70%。而在我國,每年胃癌新發病例幾乎占到全世界新發病例數的一半,而早期胃癌診斷率僅為10%。
 
造成這一現狀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早期胃癌的病變一般不超過黏膜下層,絕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癥狀,以往由于做胃鏡很痛苦、部分醫生業務不精無法識別,存在漏診現象。此外,我國現行的醫保體系未將預防及發現早期胃癌納入其中。
 
為此,要提高早期胃癌診斷率,就需要對無癥狀人群進行篩查,對高危人群進行追蹤,對有癥狀者進行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針對這一嚴峻的現實,中國內鏡領域積極進取,大力開展消化內鏡診療規范化培訓和質量控制工作,推動無痛胃鏡、放大內鏡、共聚焦內鏡、窄帶成像技術、染色內鏡和細胞學內鏡等檢查技術的開展,
 
然而,眾所周知,傳統的插入式胃鏡檢查屬于有創檢查,檢查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不適也讓部分受檢者難以忍受,可能導致因無法充分觀察而漏診的嚴重后果。雖然現在的無痛胃鏡通過靜脈麻醉,使病人在檢查時處于睡眠狀態以達到無痛無不適的目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麻醉風險。
 
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使內鏡檢查不再痛苦,又不用面臨可能出現的麻醉意外?中國科研人員再次義無反顧地向困難發起“總攻”,歷經近十年的時間,一款磁控膠囊內鏡應運而生,開啟了我國消化內鏡精準診療的時代。
 
與此同時,中國內鏡人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研究,積極開展消化內鏡治療早期胃癌技術,如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內鏡黏膜下隧道剝離術(ESTD)等技術日趨成熟,使我國消化內鏡領域走在世界胃癌內鏡治療的前列。
 
為進一步提高消化內科醫師對于早期胃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認識,2014年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聯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組織我國消化、內鏡、病理、外科、腫瘤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年,長沙)》(簡稱《共識意見》),為中國早期胃癌篩查、診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可靠依據。
 
《共識意見》提出,基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公共衛生資源有限的現實,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劃分出我國高危人群作為篩查對象,并建議結合血清學及影像學檢查對高危人群進行分層診治,提高胃癌篩查效率。
 
前景樂觀 挑戰仍存
 
如今,消化內鏡領域已邁入精確診療、微創診療時代。中國消化內鏡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主動創新,部分技術已接近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其中隧道、共聚焦、膠囊胃鏡,這三種技術代表了中國消化內鏡技術的頂尖水平。
 
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創建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利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黏膜層與肌層之間建立通道,利用該隧道空間進行內鏡下治療。
 
2011年,為了確定經隧道食管固有肌層切開是否安全,令狐恩強帶領團隊又進行了相關的動物研究,確定其安全度后,開始對食管固有肌層內的腫瘤進行內鏡下切除,成功進行了不開胸切除部分食管賁門固有肌層腫瘤,隧道技術又有了新的分支產生——STER技術,令狐恩強帶領的團隊牽頭制定了內鏡該項新技術的標準。
 
在消化道內鏡檢查中,醫生一直渴望一種技術,無需鉗夾組織便可在體內觀察細胞形態,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便應運而生了。我國齊魯醫院李延青教授在此領域獨領風騷。
 
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是將傳統實驗室桌面使用的共聚焦顯微內鏡原理運用到內窺鏡技術當中。具體方法是在內窺鏡頭端整合一個共聚焦激光探頭,通過特殊的熒光劑,使用激光激發產生人體局部組織學圖像的裝置。
 
目前的臨床實踐表明該裝置對于某些胃腸道常見疾病,比如食管癌、胃炎、胃腸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結腸癌,尤其是較小病灶以及早期胃腸道腫瘤的診斷具有快速、準確的優勢,并有可能在未來替代傳統的內鏡活檢與病理學檢查。
 
在舒適化內鏡領域,我國醫學工作者也大膽探索,海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領銜參與研制出我國自主創新、世界唯一的磁控膠囊胃鏡,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磁控膠囊胃鏡無痛、無創、無麻醉、一次性使用無交叉感染。醫生可以通過實時精確操控的體外磁場來控制膠囊胃鏡在胃內的運動,改變膠囊姿態,按照需要的角度對病灶重點拍攝照片,從而達到全面觀察胃黏膜并做出診斷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圖像被無線傳輸至便攜記錄器,數據導出后,還可繼續回放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磁控膠囊胃鏡的推廣普及,可以有效推進中國胃癌篩查的普及。
 
這些新技術的開創與臨床應用讓中國人在消化內鏡領域已經處于領先地位。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消化內鏡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消化內鏡診療不足,資源短缺、分布不均表現最為突出。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我國胃鏡和腸鏡的開展率僅為1663.5例/10萬人和436.0例/10萬人。
 
在東西部消化內鏡診療上也嚴重不均衡。以最普通的胃鏡為例,2012年上海市人均胃鏡診療量達3.61例次/100人,而貴州省僅為0.82例次/100人。
 
在全國開展消化內鏡診療的6128家醫院中,基層醫療機構僅占約15%,基層醫院完成的胃腸鏡檢查和胃腸鏡下治療僅為全國總量的3.3%和2.2%。
 
消化內鏡醫師和護士的短缺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這也是制約內鏡診療量的首要因素。2012年,我國每10萬人擁有消化內鏡醫師2.02名,而同期的日本平均每10萬人擁有內鏡醫師達26.2名。
 
更令人堪憂的是,我國尚未建立規范的消化內鏡培訓體系。部分醫師僅通過進修觀摩、“師傅帶徒弟”甚至根據視頻教材自學等不規范方式學習消化內鏡的操作,在某些邊遠地區甚至還存在無醫師資格人員進行內鏡診療的情況。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消化內鏡技術在中國一路走來,由引進者、追趕者到引領者,由最初的“落后分子”到如今的“先進青年”正是中國內鏡人對創新的堅持與努力的真實見證。
 
然而,在面對已取得的矚目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相較于我國國民健康的真實需求,中國內鏡技術依然任重道遠。■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7年7月刊 展望)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