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應把所有與人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根據人的本質和本性而取舍,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才能從極其復雜的問題中找到適合人類健康的正確答案。在人類健康面臨新威脅,現代醫學面臨新挑戰的今天,樊代明院士為我們找到了一把可能開啟未來人類健康之門的鑰匙。
《科學新聞》: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科技的進步,自然環境的變化,目前現代醫學遇到怎樣的瓶頸?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在哪里?
樊代明:人類的醫學發展歷程不斷演變,如果把近3000年醫學史簡要劃分,醫學發展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科學(或生物)醫學時代和整合醫學時代。
現代醫學借助自然科學中還原論的分析方法,試圖將人體和疾病還原為各種不同層次的物質,以此來揭開疾病的本質。這使醫學走上了不斷細化和?品只陌l展道路。這種發展方式促進了醫學知識爆炸式增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疾病譜變化、老齡化到來、自然環境變遷、生活方式改變等,現代醫學面臨著醫學知識碎片化,?七^于細分,醫生知識面局限,把器官當成患者,將癥狀視為疾病,把檢驗當成臨床,視藥師為醫師,心理與軀體分離等問題。
另一方面,醫學光靠科學的方法不夠,除了科學外,醫學還涉及到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藝術、心理學等,凡是和人體有關的學問都應該整合用來服務醫學,服務健康,所以醫學必然進入到整合醫學時代。
《科學新聞》:您能否詳細介紹什么是整合醫學?它與現代醫學有哪些不同?
樊代明:整合醫學是指從人的整體出發,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床各?谱钣行У膶嵺`經驗分別加以整合,并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進行修正、調整,使之成為更加符合、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新的醫學體系。
整合醫學是對現代醫學知識、技術體系的凝練與升華,它在龐雜的生命物質之間,在生理與心理之間,在生命與時空之間建立普遍聯系。以簡單而和諧的原則把它們整合到由少數彼此獨立的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框架之中。
《科學新聞》:據了解,整合醫學的提出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認可,您認為整合醫學究竟整合什么?
樊代明:首先,醫學與自然需要整合,F在醫生的診療大多發生在治病階段,而病人卻越來越多。我們應該考慮重點前移。比如改善自然環境使醫療條件提高,兩者加在一起疾病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醫學與社會需要整合。醫改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我們只抓住局部改、單因素改,短時效改,對整體改革不一定有好處,可能還有損害。醫改不只是單純改醫,是一個系統的社會管理工程。
醫學與語言的整合。語言是可以防病治病的,醫生一定要掌握醫學語言。
醫學與工程的整合,F在的病人崇拜醫生,醫生崇拜儀器。一個病人接受治療,先B超再CT再核磁共振,其實做一個就行了。醫生對一個病人首先要有自己的考慮,然后用化驗影像證實或修正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只等著他們的檢查結果。
醫學與藥學也需整合。同一個疾病,不同的人,醫生的用藥應該不一樣的。就像廚師燒菜,不同的廚師用料不一樣,材料的調配比例也不一樣,所以燒出來的菜味道不一樣。
還有專業與?频恼。?圃椒衷郊,促進了某個病的治療,但造成了對病人很大的問題。
《科學新聞》:整合醫學的理解,很多人還存在誤區,請您談談整合醫學與全科醫學的區別?
樊代明:整合醫學與全科醫學雖然有相同性,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全科醫學強調一專多能,即一個醫生掌握多種本領,這種能力是建立在現有基本理論和普通實踐基礎上的,是一種基本的普適的最低需求的做法。相當于加法,目的是把常見病多發病治好。整合醫學更加強調對最先進知識理論和最有效實踐經驗進行有力和有機的整合,相當于乘法,最終目的是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向重癥難治病進軍。
整合醫學有全科醫學的要素,但不同于全科醫學。全科醫學是“什么都會,什么都不很會,是萬金油”,解決治得了的問題,但難解決治得好的問題。整合醫學是把現在最新的知識技術集中起來,從整體出發進行整合,有所取舍,形成新的醫學知識體系,它解決看得好的問題。
《科學新聞》:在整合醫學理念中,您提出過三間健康學,能否詳細介紹?
樊代明:在過去一段時間,科學研究對醫學的貢獻功不可沒。但目前來看,它的局限性已顯而易見,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人類對健康的需求。因此,我提出三間健康學的理念。三間健康學包括空間健康學、時間健康學與人間健康學。
一是空間健康學。人是一個整體,但是天的一部分。這個天一指自然,一指社會。人離不開自然,天冷了要加衣服,天熱了要脫衣服,反其道而行之,找再好的醫生也沒用;人吸氧氣、呼二氧化碳,植物正好相反,于是交換,所以才有我們存在。難怪《黃帝內經》,只用30%的篇幅來寫醫學,剩下都是其他的知識,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的合格的醫生。
二是人間健康學。人本身是一個整體,由不同層次組成,聯系這些層次的有三個東西:物質、能量、信息。我們凡事都找物質,忽視了能量和信息,其實能量和信息才是生命的本質表現。當前我們用解剖刀把整體變成了器官,用顯微鏡把器官變成了細胞,用分子刀把細胞變成了分子。這種過于微觀的研究不僅代表不了人體,可能對醫生還是誤導。我們不能只沉溺在微觀世界里孤芳自賞,不能只游刃在分子之間左右逢源,微觀研究必須回歸整體。目前,傳統的生理學快土崩瓦解,經典的病理學搖搖欲墜,大體解剖已經后繼乏人,大內科、大外科不復存在,醫學人文體無完膚,基礎臨床隔河相望,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遠,這樣的醫學體系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三是時間健康學。事物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不僅人在變,植物也在變,向日葵圍著太陽轉,含羞草白天合,晚上開。無論是西安的楊柳還是北京的楊柳,都是春天發芽?拱┧帪槭裁从袝r有效,有時無效,主要原因是細胞周期不同。我們為什么要變?因為醫學形勢發生了變化,過去傳染病,現在慢性;過去是營養不良,現在是營養過剩;原來的病是器質性現在是功能性;過去是單病因,現在是多病因;過去單器官衰竭,現在多器官衰竭;過去早期病,現在晚期;過去簡單病,現在復雜;醫學的形勢在我們這一代人發生了如此廣泛、如此深刻、如此復雜和如此急劇的變化,原有的醫學知識與激烈的變化相比顯然不夠,要求我們順勢而為,順勢改變。
《科學新聞》:在當今時代,既然整合醫學有如此巨大的需求,作為醫療工作者,我們應如何推動整合醫學的發展?
樊代明:的確,要讓整合醫學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對此,建議通過以下幾方面加強整合醫學的推進。一、可以通過舉辦整合醫學的學術會議,邀請不同專業的學者討論,共同解決疑難問題聯合攻關。二、成立整合醫學的學術組織,廣納天下奇才,廣結天下朋友。鼓勵各專業專家參與,并組成各個學科整合醫學的相關學術隊伍以此推動整合醫學的發展。三、編纂整合醫學的專業雜志,編寫出版整合醫學叢書、教科書或專著。四、成立整合醫學研究所,研究共性問題。五、成立整合醫學的專門病房,把相應的學科組合到一起,成立院中院,以解決以病人為中心的問題。目前,國內一些醫院開展的“院中院”模式,就是整合醫學的一次有益的嘗試。“院中院”模式的整合醫學病房相較于普通病房來說,它更注重多種疾病的全面治療和學科間的協作。六、開設整合醫學的教程,讓在校的醫學院學生提前了解整合醫學理念和方法,培養更多的整合醫學人才。
《科學新聞》:隨著整合醫學理念的推廣,在您看來,未來醫學將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
樊代明:未來的醫學發展模式應在有限的、易于操作的學科之間開展醫學整合。目前,國內有些大醫院的綜合病房或介入病房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向整合醫學發展。比如血管介入病房或微創病房就是整合內科和外科技術的整合醫學病房。所以嚴格地講整合病房是指能夠治療各種不同疾病的病房。例如,現在的 ICU 就是利用多種技術治療同類急重癥的整合病房。整合醫學正是需要向 ICU 的治病模式發展。如:建立“預防醫學與健康維護門診”,或稱“防病門診”,該門診與臨床門診連為一體,將預防保健科和體檢中心等臨床行為整合起來,改變以往單一預防接種或者健康查體的形式。
我們要認識到現代醫學的現狀,努力走向整合醫學。因為未來的世界、未來的醫學貴在整合、難在整合、贏在整合。
整合醫學是傳統醫學觀念的創新和革命,是醫學發展歷程中從專科化向整體化發展的新階段。這種觀念的變革是一種發展和進步,是整和合的統一!